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宦官竟成顾命臣
作者:常强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张居正、冯保,政治上有所建树,却过不了金钱关。惜哉!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引发了追觅"明史热"的高潮。该剧中,除第一主角张居正而外,还有一个人物上镜率颇高,他便是大太监冯保。
耀眼的暮光
作者:赵柏田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恐惧症 皇位终于落到了嘉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身上,时为隆庆元年的1567年,他已经三十岁了。 朱载垕的继位看似顺理成章,回头看去却是一路凶险迭出。嘉靖生有八子,五子早夭,成年的只有次子载壑、三子载垕、四子载圳。1539年,嘉靖已经把时年四岁的次子载壑立为了皇储,十年后,刚行过成年礼的太子突然暴病而亡,自此以后,一心追求长生术的皇帝听信方士们的“二龙不相见”之说,一直没有再立太子,只是把朱载垕封为裕王,把他的弟弟朱载圳封为景王。而他的这位弟弟却野心勃勃,一直觊觑着东宫之位。首辅严嵩对朱载垕也非常冷淡,他应得的岁赐三年都没有兑现,又不敢向嘉靖去提,只得送银一千两给严世蕃,才得补发。直到1561年景王前往湖北德安归藩,朱载垕的太子身份还是没有最后确定,而只是名义上的储贰。 据张居正日后披露,大约在1562至1565年间,嘉靖曾经有过立景王为太子的打算,令内阁找出“成祖之于仁宗故事”。本朝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成祖朱棣曾经一度决心废太子,改立汉王朱高煦,所谓“故事”即是指此,多亏徐阶为之从容辩解,才打消了嘉靖的这一念头。直到1565年景王在封地死去,对朱载垕的威胁才彻底消除。
海瑞悲情战“地王”
作者:李绪廷,冀荣德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如今,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地王"脱颖而出。早在明朝时期,南直隶一带就已经爆出了"地王",而且他们为了一已之利,不惜与官府对抗。
一句话引发的官场败落
作者:林志民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五日,明穆宗病危。内阁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匆匆入宫。皇后、皇贵妃坐在帘后,十岁的太子站在卧榻旁,皇帝奄奄一息,拉住首辅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司礼监宣读写给太子的遗诏:“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 穆宗第二天驾崩,消息传到内阁,高拱悲声恸哭,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曾为穆宗做过九年侍讲老师,两人私交很深,穆宗即位后,高拱担任了首辅。 穆宗的去世留下了复杂的政治局面。皇帝托孤的四位顾命大臣,内阁有三人,以高拱为首。高仪是高拱的人,没有问题。张居正与高拱关系也不错,他们曾在国子监共事过,彼此友善,高拱欣赏张居正的才华,而高拱“性直而傲”,同事大多难以忍受,唯张居正放低姿态、甘居下位,高拱也放心。 问题在宫中。在明朝,司礼监十分重要,是皇帝的耳目和口舌,上达皇上的文件都由他们转呈,而帝王旨意也大多由他们秉笔代拟。穆宗去世时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是孟冲,两个时辰后,宫中传话,说已斥孟冲,换了冯保。事情如此可疑,给事中陆树德上书责问:“如是先帝意思,为什么托孤时不说?如是新帝旨意,一则尚未即位,二则哀痛方深,怎有闲心去更换官?”主少国疑之际,司礼监成为心腹大患。
嘴闯祸
作者:孙玉祥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皇帝眼看要挂了。于是急令高拱、张居正,以及刚刚入阁不久的高仪入宫觐见。见面后隆庆皇帝拉着高拱的手对他说:“以天下累先生。”他当然意在托孤,要他担负起辅佐自己十岁儿子的历史使命,开创一番事业。这高拱跟隆庆帝感情很深,皇帝要离去了,又这么信任自己,加上太子才十岁,感到肩上担子很重,所以就忍不住在张居正面前忧心如焚地议论了一句新领导:“十岁的太子,如何治天下啊!”这话也不算什么坏话,顶多表明高拱觉得自己辅佐这样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孩子去治理那么一个千疮百孔的社稷,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可是,这话被正在觊觎他首辅位置的同事张居正听了,就成了一颗射向高拱的子弹。 张居正将这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了高拱政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冯保如获至宝,六月十五日跑到小皇帝、李贵妃面前告高拱的黑状,说高拱为臣不忠,图谋不轨,证据就是张居正转述的那句话——不过,他也做了一点小小的加工,加工成了“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这字面好像改动不大,可意思却谬以千里:高拱原话的意思只是担心太子治理天下不易,可冯保这一改就成了:十岁的孩子怎么能做天子呢?还不如俺来做呢。这不是图谋不轨是什么?为了更打动小皇帝,冯公公又补充:“当然,也许他还不至于这么不知天高地厚,可据说他是想立年纪更大一些,跟他更铁一些的周王为帝,这倒的确有可能。
新郑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圣旨赏析
作者:李伟玲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们在古装戏剧、电影、电视剧中,往往看到太监手捧黄绫,高喊:“圣旨”到,拜领“圣旨”的人纷纷跪下,这时太监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旨”是后来的俗称,其实是皇帝颁赐的诰命或敕命,也就是皇帝的命令。明清两代的圣旨,都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划分,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诰,上告下称诰,明代成祖朱棣之后,诰命与敕命由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和司礼太监让南书房的侍臣或内阁官员代为起草,主要是通过内阁发布或直达于院部。清代雍正朝之后,因恐事机泄密,权力高度集中,不须由内阁公布,设立了军机处,经皇帝本人阅定之后,通过内阁公布。圣旨在发布之前,由军机处抄录一份存档。原件“圣旨”颁发有关地方部门存档,唯其原件,故在历史凭证方面显得格外珍贵。圣旨在文书上分为两种:明朝是汉人统治,“圣旨”只用汉文来书写;清代“圣旨”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在前(右),满文在后(左)。汉文行款(皇帝的年号、年、月、日受封人的姓名、官衔以及正文)是从右向左竖排,满文则是从左至右,这叫“满汉合璧”,两者之间加盖皇帝印玺,从而昭示皇权的至尊与皇恩浩荡,以期达到维护皇权的巩固与民族融合的目的。其书法文字清秀、格调高雅,与汉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上页 1 2 3 ... 35 36 37 38 3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