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醉汉琼筵风味殊——戏曲演唱美学及其他
作者:段宏政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旧时北京人进戏园,不叫“看戏”,而叫“听戏”。一边茶话,一边聆曲,至会心处,不免接板击节,低吟曼叹,所以剧场作“茶园”。其实经纪人不在艺术,而在卖茶点。然而这其中,也不乏坐“高凳”专为看戏而来者。他们摆不起或不屑于摆花架子,认为看戏就是看戏。他们一要看得真,二要听得清。至表演精采处,自会喝彩叫好。倘有不如意或演员在舞台上“放水”的,也必会指指点点,或更有
戏曲音乐和歌剧音乐的跨文化比较
作者:管建华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渊源流长,从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的“角抵”歌舞,隋唐的参军戏,北宋的杂剧,到南宋(十二世纪)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其音乐广泛吸收民间音乐、曲子、说唱和歌舞等等。随后,经过元、明、清,其声腔,剧种的不断繁衍,丰富多彩,在博取许多剧种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1790年),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音乐(之五)
作者:金穗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续前)六、佤族清戏音乐佤族清戏音乐由外地传入,属戈阳腔后裔,并一直保持着邦腔、滚唱、“锣鼓击节”等形态特征。据清戏艺人介绍,清戏唱腔共有曲牌“九腔十三板”,而目前尚能演唱并能辨认名称者则只有[大汉腔]、[四平腔]、[驻云飞]、[清江引]、[哭
农民的儿子和大众的戏曲:纪念著名戏剧家王旦东
作者:宋佳良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旦东的花灯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云南泥土的芳香。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抗日军民、老者、村姑,还是神仙和精灵,一律都浸透着云南农村的生活气息。讲的是云南的乡音俚语,体现的是云南的风情民俗……这种同地方民众生活水乳交溶的艺术风格,与其鲜明感人的时代主题相辉映,吸引和倾倒了无数城乡观众,曾在云南剧坛一度独领风骚。旦东出生在易门县小街,是位农民的儿子。他的深厚的乡土意识与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进步思想结合在一起,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动的活力。这位来自大山里的艺术家,无论后来的生活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在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普通观众而倾心创作。时至今日,当人们在为“戏曲究竟是怎么了”而深感困惑的时候,回顾一下王旦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对我们将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一云南花灯剧种的发展,建国以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就是辛亥革命以前上溯到明、清时代的“团场灯”的时期,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新灯”时期,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花灯”时期,以及贯串于整个四十年代的“灯夹戏”时期。(参阅金重、陈源、尹剑、熊长惠、张一凡等人的《云南花灯》一文.见《云南戏曲曲艺概况》)。王旦东作为“农民救亡灯剧团”的发起人、领导者...
晚明戏曲的“戏剧化”倾向——以部分稀见剧本为例
作者:廖可斌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以前研究晚明戏曲,一般只注意汲古阁《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收录的比较知名的作品,观察未免出现偏差。新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共收录80种戏曲,其中至少有46种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唯一存本,其余剧本也属稀见作品和版本。将这些作品纳入观照范围,明代戏曲特别是晚明戏曲将呈现出新的图景。其显著特点之一即"戏剧化"倾向,表现为曲文明显减少,对白大大增加;曲、白更加情景化,更具表演性;更加重视运用科诨;追求戏曲结构有机化、合理化;越来越重视舞台设计等。由此可见明末清初苏州剧作家群和李渔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取得重要突破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戏曲艺术总体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阳明心学视域下晚明戏曲升格现象研究
作者:丁芳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晚明戏曲出现了明显的升格现象,戏曲为"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已是儒士与曲家的共识,这与阳明心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戏曲的教化功能,并肯定了戏曲的存在价值,后来心学学者包括大儒刘宗周、黄宗羲等皆继承了阳明的戏曲观。晚明文人曲家纷纷将戏曲纳入儒家诗教传统,在强调戏曲教化功能的基础上,真正确立了戏曲"一代之文学"的地位。与之相应的是,晚明涌现了大量参与戏曲文本创作的文人。他们受心学注重叩问心性之学的影响,努力融合戏曲的写情与教化;而心学学者在情性观上力避形上与形下的断裂,将情、性表述为"为物不二"的关系,这一思路触发了晚明剧作者在戏曲中以情谈性,进而以曲讲学,从而推进了晚明戏曲的教化艺术,克服了元代至明初期教化剧的概念化。
上页 1 2 3 ... 4925 4926 4927 ... 4934 4935 493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