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卷第 2 期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Vol. 38. No. 2 2017 年 5 月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In May,2017 传统曲谱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考 ■黄振林 基金项目: 2014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元明清曲谱与南戏传奇关系研究》( 项目号 14YJA751008)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振林,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戏曲史。 摘 要: 曲谱是古典戏曲文献学的重要遗产,是散曲、剧曲等曲体文学有关宫调、句格、字格、字声、韵 位、正衬、末句等多种参数的格律规范,兼具曲目、曲选、曲品、曲论的特殊作用,旁涉到戏曲批评的诸 多深层问题。撰谱人在曲谱的序跋、凡例、总论、注解、夹批、评点、疏证及相关尺牍中阐述的制谱经 验和习曲心得,蕴藏许多曲体文学的真知灼见和传奇创作的体制方法。而涉及到的戏曲概念、术语、 范畴、流派、论争以及重要历史事件,都和明清传奇发展史和重要剧作家有重要关联。 关键词: 传统曲谱 传奇 填词制曲 创新 一 在我国传统韵文发展过程中,词有词谱,曲有 曲谱。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曲之名古矣。 近世所谓曲者,乃金元之北曲,及后复溢为南曲者 也。未有曲时,词即是曲; 既有曲时,曲可悟词”。① 尽管词曲同源,都是古代乐府在后世的流变,但是 词调与曲调的关系并不简单。曲谱是古典戏曲文 献学的重要遗产,是曲体文学形态中有关宫调、句 格、字声、板式、韵位、正衬、口法等多种参数的格律 规范,兼具曲目、曲选、曲品、曲论的特殊作用,旁涉 到戏曲批评的诸多深层问题。传统曲谱源远流长, 有文字谱、声调谱、口法谱、板眼谱、音乐谱、工尺 谱、综合谱等分类,其形态错综复杂。传统曲谱的 撰谱人、订谱人均谙熟格律,曲学造诣较深,在序 跋、凡例、总论、注解、夹批、评点、疏证及相关尺牍 中阐述的制谱经验和习曲心得,蕴藏许多曲体文学 的真知灼见和传奇创作的体制方法。而各种曲谱 涉及到的戏曲概念、术语、范畴、流派、论争以及重 要历史事件,都和明清传奇发展史和重要剧作家有 重要关联。系统整理总结传统曲谱的文献价值、音 乐价值、学术价值,探索传统曲谱与明清传奇的互 动关系,对创新传统戏曲研究路径有重要的学术史 意义。但是至今,戏曲界对传统曲谱积淀深厚的曲 学价值还缺乏新的认知和考量,研究视野狭窄,研 究方法落后,研究水平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近现代曲论家都高度重视传统曲谱在戏曲研 究过程中的珍贵作用。王国维的《曲录》《戏曲考 源》《唐宋大曲考》,吴梅的《奢摩他室曲丛》,稽录曲 目,考述渊源,均沿袭了晚清乾嘉考据学传统,高度 依赖历代特别是明清曲谱保存的原始资料作为研 究的文献支撑。再如郑振铎、冯沅君、赵景深、钱南 扬、王古鲁、任中敏、卢前、王季烈、孙楷第等都注重 从传统曲谱中发现、考据文献,并以此作为立论依 据。像钱南扬辑录南戏轶文《宋元戏文辑佚》,赵景 深钩稽杂剧、传奇轶文《宋元戏文本事》,任中敏搜 录散曲集《梦符散曲》《小山乐府》《酸甜乐府》《唾 窗绒》,冯沅君、陆侃如编撰《南戏拾遗》,隋树森、谢 伯阳等编辑元明清三代散曲文献,台湾郑骞《校订 元刊杂剧三十种》等,莫不以历代曲谱为重要取资 对象。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王力《汉语诗律学》 在曲律谱式研究上也是别开生面。特别是唐圭璋 的《元人小令格律》,虽只涉及北曲小令,但订谱非 常严谨,句式、平仄、衬字、用韵分析详尽,卓有建 树。历代曲谱的私修者和官修者,大都注重文献的 原始性、准确性、代表性和认可度,曲谱编纂本身就 是著录曲集,考辨真伪,校订讹舛,依律作筏。所 以,早期曲家多以曲谱所录为最信实的史料。这也 是前辈学者研究南戏和传奇最坚实和可靠的方法。 新时期以来曲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 ·38· DOI:10.15915/j.cnki.cn11-1172/j.2017.02.010 第 38 卷第 2 期 黄振林: 传统曲谱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考 由于曲谱大都涉及曲律的音韵、衬字、平仄、末句等 繁复错杂问题,又由于卷帙浩繁,翻检之功沉重,爬 梳涉猎者极少。加上研究者观念上的落后,以为 “曲谱示人以法,只以律重”,往往局限于曲谱的格 律形式分析,不敢稍作旁骛,使此项研究作茧自缚, 几成绝学。也有少数研究者取得较好成就。周维 培曾潜心于曲谱源流考述和主要谱系的承接关系, 其《曲谱研究》穷竟原委,细辨得失,对曲谱的源流、 体制、承传进行了目前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梳理。 刘崇德对《九宫大成》整理和翻译在曲学界独树一 帜,令人敬仰。俞为民在曲体文学格律研究方面成 就卓著,对选本型曲谱的特征研究富有卓见。也有 学者对某些专谱有深入研究。像黄仕忠对《寒山堂 曲谱》的考据、康保成对《骷髅格》真伪与渊源的探 究、李晓芹对《曲谱大成》三种稿本的分析、吴志武 对《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探索等均独具慧 见。吕薇芬倾心北曲文字谱的堪比、甄别、遴选,有 《北曲文字谱举要》问世。台湾曲界的研究更见功 力。像汪经昌《南北小令谱》、罗忼烈《北小令文字 谱》、罗锦堂《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等对南北 曲句法、谱式新见迭出。但是,当前传统曲谱研究 的缺陷是明显的,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存在着 严重的不平衡。总体水平仍未超出像钱南扬《曲谱 考评》《论明清南曲谱的流派》、王古鲁《蒋孝旧编南 九宫谱与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代表性著述。 特别是曲谱研究还局限或停留在句格、平仄、字声 等曲律技术层面,严重忽视曲谱的编撰与传奇体制 变化和曲腔演进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是割裂曲 谱与戏曲史的血肉联系,孤立研究曲谱,忽视曲谱 在戏曲史的文献价值、理论价值,特别是已经亡佚 的南戏传奇对戏曲史的原始文献价值; 其次是很少 关注曲谱中遴选的大量例曲在后世流传中的特殊 意义,以及涉及的戏曲批评诸多概念、范畴、流派和 重要事件; 再次是原始曲谱的序跋、评点、夹批、注 解等蕴含着很多原创性的曲学观点,甚至撰谱者对 某个谱例的选择都深层涉及其曲学思想,和对曲家 的评判态度,有很多曲学争议都存在于曲谱编撰的 微言细节中,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一直未得到系统整 理。第四是“曲为词余”局限于曲的文学性意义,遮 蔽了曲学的音乐学价值。曲谱从本质上体现了传 奇的舞台演唱意义,是传统声腔学的重要遗产,是 研究昆曲词乐关系的重要载体。曲谱体制的变迁 也说明了曲体文学与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作用源 远流长,各种谱系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揭示 了曲体文学文体演进的特殊规律。把曲谱研究还 原于戏曲史和声腔演变的框架之中,有利于深入揭 示传统曲谱与明清传奇的互动关系,提升戏曲研究 的整体水平。 二 开拓传统曲谱的研究思路,是要认真遴选元明 清有代表性的重要曲谱作为主要考察和研究例谱, 紧扣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实践,准确定位传统曲谱 的文献价值,认真梳理各类曲谱的发展轨迹,客观 厘定不同谱系的学术意义,重点探索研究传统曲谱 在古典戏曲文献学上的特殊价值和地位,形成较为 科学完善的传统曲谱研究体系,推动曲谱研究、明 清传奇研究的整合、深入和创新。 第一,元末周德清《中原音韵》首开北曲谱的整 合、规范与厘定。从此,博稽曲文、订校讹错、扶偏 救弊、依规立矩成为成为曲谱编纂的重要动机。随 后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开始确立北曲宫调的 列谱系统和谱式例曲的标注方法,成为后世北曲谱 取资沿袭的渊薮。而南曲谱的繁荣与文人参与南 戏改造以提升传奇品质密切相关,规范和制约着传 奇创作。为剔除民间南戏的粗质俗陋,文人借鉴北 曲杂剧的曲律规制,开始从曲牌联套体制上整饬和 规范唱词,于是催生各种南曲谱的编纂。明嘉靖 后,传奇泛滥,曲谱编纂也蔚成风气。陆续出现蒋 孝《旧编南九宫谱》、沈璟《南曲全谱》、冯梦龙《墨憨 斋词谱》、沈自晋《南词新谱》等重要曲谱。随后又 诞生徐于室、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张彝宣《寒山 堂曲谱》、查继佐《九宫谱定》、吕士雄《新编南词定 律》等曲谱。撰谱规则各异,但在曲牌集辑、例曲收 录、衬字厘定、犯调处理、曲韵规则等无不苦心孤 诣,刻意求工,有效遏制了文人传奇在曲牌连套体 制上的格律讹错和粗制滥造,规范引领了传奇创 作,扩充丰富了传统曲论,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 汪廷讷、史槃、沈自晋等传奇创作都曾从规范的曲 谱中受益。各类曲谱在依律互勘、字梳句栉、校订 讹错、辨章源流的过程中精致细微地抒发了撰谱 人、订谱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理路,与明清的戏曲 体制、流派、创作互为衬托,折射出传统曲学体系的 体例转型、理论变异和发展趋向。从格律谱到清代 叶堂《纳书楹曲谱》以及冯起凤、叶堂的《吟香堂曲 谱》、王锡纯、李秀云的《遏云阁曲谱》、殷溎深、张怡 庵的《六也曲谱》、王季烈的《与众曲谱》等工尺谱的 繁荣,是舞台折子戏繁荣和清工度曲流行的结果, 催化了昆曲音乐格律的逐渐成熟和定型。传统曲 谱研究涉及文学、戏曲、音乐的许多领域,通过跨学 科整合可以获得新的学术空间。 第二,传统曲谱博稽曲文,保存了大量已佚戏 ·39· 《戏曲艺术》 2017 年 5 月 文、传奇的剧目例曲和散曲轶文,可以扩充传奇研 究的材料范围。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新文体,是一 种新的诗歌形式。诗、词、曲三种样式共同构成我 国传统诗歌的艺术殿堂。曲作为新的诗歌样式,也 称散曲; 而用在传统戏曲中,则称剧套,或套数。元 明清三朝,词山曲海,于此为盛。但江山易代,大浪 淘沙,很多散曲传奇均已亡轶。而曲谱兼有工具书 性质,对重要词曲文献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如明后 期徐于室的《北词谱》是李玉《北词广正谱》的重要 材料来源,其汇列元代及明初杂剧家作品 124 种,其 中 50 种当时不常见,40 种为今无传本者。《北词广 正谱》还集取当年文学侍从张文敏等人的内廷宴乐 之词,如《月令承应》《法官奏雅》《九九大庆》等作 为重要的材料来源。最早完型的南曲格律谱是蒋 孝编辑的《南小令宫调谱》,而沈璟在此基础上增补 订校的《南曲全谱》新增二百余章曲调例曲,剧目文 献色彩更加浓郁。后来徐于室、钮少雅、冯梦龙、沈 自晋、张彝宣、查继佐等私家曲谱,不同程度依据和 取材于像《骷髅格》《元谱》《乐府群珠》《遏云奇选》 《凝云奇选》等早已亡轶的散曲、戏文选本,材料珍 贵,搜集赡富,为戏曲史提供大量稀有罕见的文献 资料。像张彝宣撰谱时另有《南词便览》《元词备 考》《词格备考》等散曲、南戏残抄本传世。可见曲 谱是古曲旧剧辑佚钩沉的珍贵宝库。曲谱研究不 仅供今天考证某些剧曲、散曲的来源及存佚情况提 供佐证,更主要的是分析曲谱作者选曲的标准、导 向和倾向性意见,为明清传奇批评提供最原始的资 料佐证。对这些材料作系统的文献整理非常必要。 第三,曲谱内容中涉及到许多与明清传奇相关 的戏曲概念、术语、范畴等,是戏曲理论研究不可或 缺的重要材料。由于传统曲家都习惯于在序跋、凡 例、总论和内容的夹批、评点中总结并阐述制谱经 验、填词技巧,或者品评传奇作品的优劣得失,因此 有很多真知灼见散见于曲谱当中。像周德清《中原 音韵》首提务头、命意、下字、入派三声等重要概念, 对传统曲唱理论有极大的规定性。因为元代南北 相隔甚久,“五方言语,又复不类。吴楚伤于轻浮, 燕冀失于重浊,秦陇去声为入,梁益平声似去”② ,统 一之后,急需规范的韵书。沈璟《南曲全谱》各宫调 之末所附“尾声总论”、冯梦龙《墨憨斋词谱》的律曲 注释,《南曲九宫大成》的谱式分析,都是当时十分 精当的曲学见解。而像套数、乐府、引子、过曲、换 头、犯调、尾声、六摄、字、腔、韵、板等概念也在曲谱 释文中频率最高,成为传统曲学的重要范畴。再如 沈宠绥《弦索辨讹》,特别研究北曲演唱中的弦索问 题,以及弦索南下对南曲的影响,抓住了北曲演唱 最核心的概念。众多工尺谱是对传奇经典作品结 构、音律、曲套、句段、口法、板眼、笛调等舞台演出 的二度创造,理论性和技术性相互融合。明清曲谱 中关涉的曲学思想庞大宏杂,很多来源于对传奇创 作实践的考究和批评,需要深入梳理归类,并提炼 和分析其原创性的曲学价值。 第四,曲谱是为规范传奇创作填词唱曲所锤炼 的范本,蕴藏很多唱法技巧。曲谱被称为“词家之 津筏,歌客之金鎞”,像《太和正音谱》记载“知音善 歌者 36 人”,真实辑录北曲“依字声行腔”的演唱技 法、歌曲源流、宫调性质等资料,涉及到南北曲唱的 重大问题; 沈宠绥《弦索辩讹》则专门研究北曲清唱 技巧,是一部完整的北曲口法谱。它以曲谱的形 式,对《西厢记》《宝剑记》《红拂记》《千金记》等北 杂剧的平仄、声韵、唱法进行分析标注,第一次对中 州雅韵与吴侬方言的差异进行探索,以“正吴中之 讹”。其有关唱字字音的“出音”、“转音”、“收音” 等技巧,对魏良辅改造后的昆腔行腔方式有深刻启 迪。而沈璟《南曲全谱》第一次附点板眼,被后世曲 家视为制谱通规,反映出明万历年间文人曲唱的显 著变化。当徒有曲牌和点板不能指导曲唱时,工尺 谱又应运而生。不光是记谱符号的变化,其标识唱 法上的“掇、叠、擞、嚯、豁、断”等技巧,又配合传统 字声的阴、阳,头、腹、尾等字义词理,形成格律和音 韵的完美结合。梳理明清曲谱关涉的传奇演唱技 巧,有一条从北清唱到南剧唱的鲜明线索,显示出 元明清戏曲演唱形态和方式的深刻变迁。至于学 界在讨论曲律时经常提到的“依腔行字”和“依字行 腔”等概念,涉及到传统声诗理论在戏曲演唱形态 演变中的深度渗透,形成了非常系统的词乐曲唱体 系,值得深入总结继承。 第五,传统曲谱的演进和声腔的演变相关联, 也还原了诸多曲学流派、观点论争交锋的原始面 貌。校订讹错、扶偏救弊、依规立矩成为曲谱编纂 的重要动机。周德清《中原音韵》第一次提出“调有 定格、句有定式、字有定声”的“定格”思想,对后来 传奇发展具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也是曲谱编撰的 理论奠基。而与“定格”相对的“变格”( 又一体) 又 充斥着不同时期的传奇文本,诸多曲牌来源广泛, 其曲调源流纷纭复杂,海盐、弋阳、昆山、青阳诸腔 演变此消彼长。从“词调”到“曲调”的演变,折射出 传统曲唱方式的血脉承传和深刻变异。许多曲谱 的诞生背景均与戏曲史上的重要流派和曲学论争 密不可分,比如“汤沈之争”、“诸腔”“杂调”与昆腔 的冲突等。曲谱的演变特征是从律谱发展到宫谱, 其潜在的倾向在于“文人作家与伶工曲师( 昆曲) 的 ·40· 第 38 卷第 2 期 黄振林: 传统曲谱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考 分离”( 王季烈) ,标识着戏曲由案头向舞台的真正 回归。曲谱的变异呈现了传统戏曲的本质律动,是 传奇批评的核心命题,并辐射到戏曲研究的诸多 领域。 第六,“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刘勰) 是中国儒 家最重要的诗唱观,曲谱变迁反映出雅俗文学观念 在戏曲发展中的深层博弈。由于文人根深蒂固心 存对律词演唱方式的崇拜,明清传奇发展始终都贯 穿“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的尖锐冲突。魏良辅、 沈璟、沈宠绥等的曲唱论倚重宫调、字声、曲韵、腔 格,源于对贩夫走卒、娼女贱伶参与南戏和滥用民 间歌唱形式的抵触。各种曲谱对场上搬演的“抢 字”“换韵”“集曲”“添声”“犯调”“减字”“帮腔”等 的反拨,使“倚声按拍”与“犯韵失律”成为明清曲谱 中斑驳错杂的曲学交锋,体现出明清曲体文学变化 的真实符码,并渗透到散曲和剧曲创作的深层部 位。传统曲谱既有文字句格、字声、平仄等的格律 功能,也有旋律节奏、板眼、口法等的乐律功能,蕴 含着相当高的民族音乐发展线索,高度制约明清传 奇在文心、体制、腔格、曲变诸多“曲体”的本质内 涵。其对传统曲体文学形态的深刻影响值得深入 分析和认真总结。 三 曲谱是对散曲、剧曲等曲体文学进行规范的标 尺,也是曲家填词制曲和伶工按板习唱的准绳。与 古典戏曲繁荣变迁水乳交融。将曲谱研究还原于 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传统曲谱与戏曲 史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有重要学术价值。历代曲 谱对传奇发生与发展的制约性、引导性功能很强, 周德清、朱权、沈璟、冯梦龙、蒋孝、沈自晋、徐于室、 钮少雅、张彝宣、王正祥、叶堂、吴梅等曲家在传奇 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有标志性的人物,有终生沉湎 曲学的职业剧作家,也有授曲教唱、以曲谋生的曲 师伶工,还有嗜好和醉心曲学修养的退职官吏,甚 至有著名的藩王。不管什么身份和职务,他们均揽 雅琼林,为传奇创作的规范审音定律,作出过重大 贡献。而系统整理历代重要曲谱的撰谱动机、选曲 标准、曲谱体例、谱式特征等制谱思想,联系传奇创 作的具体实践,研究曲谱与声腔传奇的相互作用, 可以重估曲谱的文献、文学、音乐价值。当然,不同 阶段的曲家撰谱动机和思想差异性大,立谱标准也 各有侧重,对戏曲史的影响参差不一。结合传奇发 展的思潮流派特点,给重要曲谱以明确的定位,有 利于清晰绘制曲谱变迁的表征与本质。 要创新传统曲谱与明清传奇研究的困难是很 大的。由于历代曲谱卷帙浩繁,且多尘封沉睡于古 籍室中,呈现散乱零碎状态。对学术研究而言,没 有经过整理加工的材料称为原始材料,蕴含着前人 没有关注和发掘的原创成果,但是对于前期的研究 准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有重点遴选与 传奇批评密切相关的经典曲谱依然是个难题。且 曲家均根据自己对曲律和传奇的理解编撰曲谱,各 谱立意不同,差距很大,难免发生歧义。且撰谱人 曲学修养高低互现,有些谱主学识不高,且疏于史 实,又缺乏审辨能力,有些“病于 偏”,有 些“伤 于 杂”,以至谬误百出,给研究者的遴选、堪比和分析 带来很大障碍,把握各谱主体与精义的准确性难度 大; 还有很多曲谱早已亡佚,像《骷髅格》《元谱》《墨 憨斋词谱》《杨升庵谱》《谭儒卿曲谱》等,但某些章 节内容又被其他曲谱或典籍转录。其二是曲谱中 蕴藏的与传奇批评重要概念、范畴、术语和观点均 淹没在浩繁的谱例中,甄别和剔出很不容易,特别 是一鳞半爪的精深见解不易剔出,更难确定曲谱中 很多评点话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加上各谱 材料来源非常复杂,在转抄流传流传过程中讹谬不 少,对研究的精准性要求难度很高。应该广泛阅 读、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古籍资料和民间 曲谱资料。已着手从卷轶浩繁的各类曲谱中甄别、 遴选史料价值、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含量较高的相 关文献进行梳理分类,并提取重要概念、批点、序 跋、尺牍材料; 同时编制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和论 文目录,梳理研究重点和难点; 正在撰写与本课题 相关的学术综述,论点摘要等,确定研究方向和不 同阶段的研究重心,为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些都考验研究者的耐心、毅力和学术眼光。 如何打开传统曲谱研究的新思路新视域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好研究的总体目标,采取宏观研 究、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视文献、 重视考据,宏观视野要阔,微观基础要实。从纷纭 庞杂的曲谱中精选有代表性的例谱,认真梳理明清 时期重要曲谱的源流脉络和编纂类别,注重明清传 奇创作重要时期不同曲谱的文献价值、理论价值、 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立足于传统曲谱与古典戏 曲文学的密切联系,从曲谱中抽绎与重要传奇创作 与批评现象相关的原创概念、观点、论述,系统整理 曲谱与明清传奇发展的关系,力求做到实证研究与 理论阐释相结合、材料梳理和观点提炼相结合,准 确定位不同曲谱文献的历史坐标和逻辑序列。既 把握整体,又突出重点。创新戏曲研究的学术理路 和畛域。具体而言,第一、梳理曲谱分类,考镜曲谱 源流。用归纳法对卷帙浩繁的各类( 下转第 48 页) ·41· 《戏曲艺术》 2017 年 5 月 的,如 风 快 笔 尖,信 口 文 能 撰,怎 么 又 要 帮 起 来? ( 丑打千介) 好哥哥,先不过是快活话儿,没了人就 硬不起腰来,好歹照顾照顾。 富含动作性的台词给演员的表演生动提供了 极大地便利,所谓当行本色,主要指此。 ( 三) 富有地方色彩。《秣陵秋》主要场景设置 在金陵,所以其中充满了南京的地方色彩,表现为 南京的地理与方言频频呈现。地名如长干里、雨花 台、报恩寺、钟山、孝陵卫、莫愁湖、朝天宫、随园、聚 宝门等; 方言如吃茶( 《闹板》) 、鬼弯子、擎钱( 《谋 饵》) 、胡而话之( 《入闱》) 。、晕头塌脑( 《梦证》) 等。 故而南京人读《秣陵秋》,倍感自然亲切。由于作者 是扬州府属泰州人,又长期在淮安生活,特别是剧 中男主角为安东( 属淮安府) 人,所以剧中亦不乏淮 扬地方色彩。淮安地名如赵嘏楼头、枚皋宅畔( 《寻 秋》) ; 王营河口、涟城( 《梦证》) 等; 淮扬方言如总 在( 《寻秋》) ; 坑死( 《考帘》) 、老痗子( 《闹板》) 、团 住( 《情诉》) 等,亦 历 历 可 数。故 淮 扬 人 读《秣 陵 秋》,亦同样如听邻人话家常,觉得格外入耳。 鄙言戋戋,未敢必是,敬祈方家教正。 注释: ①周氏文《江南访曲录要》,载《文史》第二辑; 庄氏著《古典戏曲存 目汇考》卷二十五,198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② 齐 森 华: 《中国曲学大辞典》,页 529,浙江教育出 版 社 1997 年版。 ③ 郭英德: 《明清传奇综录》,页 1199,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④ 陈美林: 《清代三部以南京为场景的传奇》,载《艺术百家》2004 年第 1 期,页 18。 ⑤ 陈畏人抄校本《秣陵秋》,现藏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⑥ 详同门郝润华教授辑校本《鲁通甫集》,三秦出版社 2011 年版。 ⑦ 参丁志安《鲁一同先生简谱》,载《涟水文史资料》第五辑。拙 撰《鲁一同年谱考略》,待梓。 ⑧《续纂泰州志》,民国八年刻本,页 962。 ⑨ 鲁一同: 《通甫外集诗存》,抄本,现藏于淮阴师院图书馆。 ⑩ 见《鲁通甫集》之《通甫类稿续编》卷下,页 137。 瑏瑡 程钟: 《淮雨丛谈补编》,稿本,现藏淮阴师院图书馆。 瑏瑢载《一草亭诗选》卷四,编年庚戌,稿本,现藏淮安市淮安区图 书馆。 瑏瑣《淮阴吴氏宗谱》,吴其稑编,1993 年台北家印本,淮安市图书 馆藏。 瑏瑤荀德麟: 《淮安市志》,页 920,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瑏瑥史久煌: 《史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承泽堂铅印本。 瑏瑦瑏瑧 陈美林: 《清代三部以南京为场景的传奇》,载《艺术百家》 2004 年第 1 期,页 14。 ( 责任编辑: 裴 喆) ( 上接第 41 页) 曲谱进行梳理归类,认真考察相关 曲谱的源流体式和裔派承传。在传统的文字谱、声 调谱、口法谱、板眼谱、音乐谱、工尺谱、综合谱等分 类方法基础上,分析各谱与明清传奇重要作家作品 和不同流派风格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注意把握 北曲谱与南曲谱在“声分南北”大背景下的谱式差 异,和对明清传奇发展的统摄和制约作用。曲谱史 上的重要曲谱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就。像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难免粗糙,曲家批评为“考校未备,正 衬多混,宽假之地,复不可知”③ ,但却是第一部宫调 最全且建构完备的曲谱,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 注意曲谱勘比,辨证曲剧关系。传统曲谱的文化本 质体现了文人审音辨律、自度声腔的清唱传统与民 间艺人场上搬演、依腔传字方式的深刻矛盾。明清 文人深厚的宗元意识,强烈体现在诸多曲谱的编纂 过程中。像《南曲九宫正始》这样的大谱,在例曲的 选择时,反复使用“《元谱》原词”“原规元词”等词 语。只要连缀这些曲例,基本可以还原早期南戏重 要剧目情节线索,特别是像《陈巡检》《王祥》《苏小 卿》等标注为“元传奇”的作品现在大多已佚,《正 始》保存的曲辞,可以勾勒脚色、关目、地点、情节等 基本概貌。要用比较法审视文人“律唱”和民间“剧 唱”的矛盾在曲谱中的深刻反映,绘制传奇与各类 声腔关系的音乐流变“图谱”,注重曲谱的标准定量 与鲜活的民间剧唱的对立与扭结。第三、研究撰谱 思想,注重雅俗流变。曲谱是文人多从曲律规范角 度为传奇创作扶偏救弊和提供范例,摆脱文人创作 的“民间性”是其初衷。曲谱编纂与传奇创作的关 系,实际上也反映了雅与俗、文人与民间、曲唱与剧 唱、定格与变格等诸多矛盾。可以用分析法提炼曲 谱中珍贵的学术思想和见解,通观戏剧理论诸多概 念和范畴在明清传奇与曲谱互动中的阐释和创发, 而历代曲谱是重要的透视窗口。 注释: ①( 清) 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 123 页。 ②( 元) 虞集: 《中原音韵·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第 173 页。 ③罗忼烈: 《北小令文字谱·序例》,转引自吕薇芬: 《从北曲格律 看词曲渊源》,《文学遗产》,2011 年第 2 期,第 71 页。 ( 责任编辑: 裴 喆)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