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欧人著述中的中国戏剧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李惠
【关键词】 16 18世纪欧人关于中国的著述 诠释与重构关于中国戏剧的观念 中国戏剧西传
【期刊名】
【内容提要】 16-18世纪欧人著述中有关中国戏剧的记载,可是说是中国戏剧西传历程的记录。梳理此一时期来华欧人在欧洲出版的关于中国著作中零星片断的文字与图像记载,考察欧人是如何在原有的文化、戏剧观念之下,在中西文化、戏剧比较之中,认识与诠释中国戏剧的戏剧形态与文化功能的?以及这些被欧人诠释的关于中国戏剧的认识,是如何在历时与共时的空间中被传播与吸收的?最终又是如何成为确立与界定他们观念中中国戏剧的依据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回应了徐朔方《汤显祖与利玛窦》一文提出的经典命题,汤显祖与利玛窦是否会晤并相互影响?通过梳理1591年秋至1592年春,两位巨擘在岭南的行踪,就发现他们没有会晤的时间条件,他们相遇的命题不能成立。可是,利玛窦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几位戏剧家确实有过交游,其中西文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国戏剧的描述。因此,考察利玛窦著作中提到的中国戏剧,可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之初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戏剧的认识与诠释。分析《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的两个版本即利玛窦意大利文手稿与金尼阁拉丁文整理本中,关于澳门剧团、韶州作场事件差异性描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同主体对材料的选择,对中西文化异质部分的处理态度与方法。大航海时代,西人有规模地东来,始于16世纪。由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促使欧洲商人资助大批的外交人员和传教士来到中国,寻求更稳定地合作机制。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的到来,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6世纪下半叶,始有西人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正是这些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的欧人,写下了他们沿途观察到的中国的现状,并购置了大量的中文文献,使得欧人开始真正认识中国。这些关于中国的著述和中文文献,大部分被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所引用,成为这一时期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来源。这其中关于堂会戏的记载、“木偶”的文献、岁时节庆演剧的风俗,都成为欧人认识与诠释中国戏剧这一异教徒风俗的素材。17世纪,以耶稣会为首的基督教各派进入到中国内地,产生了一批为建立东方基督教文明而终老于斯的传教士。传教士们努力地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向西方译介了大量汉文经籍,亦向中国引进了可观的西学著作,成为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石。耶稣会士们为了更好的阐释其传教的策略,在欧洲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的著作。这些早期汉学著作中,中国戏剧或音乐都只是边角料。由于这些边角料来源于长期生活于此的传教士,因而还是累积出了中国戏剧的立体的轮廓。这一时期,中国戏剧与音乐的关系、戏剧与衣冠制度、戏剧的文化功能等,都被介绍到了西方。欧人关于中国戏剧的知识,由此得到不断积累。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典籍的西传,拓展了欧人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理解,触发了一些人对旧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引发了欧洲思想和社会的震荡。在法国,耶稣会为了回应日益激烈的关于其传教路线的抨击,出版了影响整个十八世纪欧洲精神生活的《中华帝国全志》。这其中刊布了马若瑟据《元曲选·赵氏孤儿》翻译的法文节译本,以及杜赫德根据马若瑟信件改写的...
【年份】2017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