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国后十七年的戏曲创作研究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李莉
【期刊名】
【内容提要】 浙江山川秀丽,文化发达,歌舞繁盛,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考之史籍《都 城纪胜》、《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南宋初期,温州杂剧兴起, 临安(今之杭州)城内遍布勾栏瓦舍。之后,表演长篇故事的综合性戏剧—— 戏文,不断发展,到了元大德以后,遂成为舞台霸主。南戏嬗变为传奇,浙江 功亦甚巨,其五大声腔,三居其地,谓之海盐、余姚、杭州。传奇阶段,浙江 出现了多名戏曲大家,有高明、徐渭、王骥德、李渔、洪昇等等。汤显祖虽非 浙人,然在浙江遂昌任过知县,与浙人多有交游,其不朽之作《牡丹亭》亦产 生于遂昌任上。戏曲经典名著,许多作于浙人之手,如《张协状元》、“荆刘拜 杀”、《长生殿》,以及理论著作《曲律》、《闲情偶寄》等等。乱弹兴起后,浙江 地方戏蓬勃发展,有越剧、调腔、高腔、瓯剧等等。综上所述,戏曲在浙江源 远流长,其创作亦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改戏、改人、 改制,使戏曲迅速复苏,进入戏曲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于此期间,一代新的 剧作家队伍迅速成长,其代表人物为胡小孩、顾锡东、魏峨、双戈、陈静等。 胡小孩有代表作《两兄弟》、《姑娘心里不平静》、《亮眼哥》、《抢伞》等, 它们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表现那一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 《两兄弟》写农民因土地私有观念而造成了“兄弟阋于墙”的家庭矛盾,而合 作化运动使私有土地变成集体土地,不但改变了土地的归属制度,还使人与人 变得相亲相爱,社会和谐。《姑娘心里不平静》反映了人们对征兵制度的态度, 绝大部分农民回应国家号召、自觉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亦有少数人自私自利, 只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剧作嘲讽与批评了这种落后的思想。胡小孩的剧作在当 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许多人受剧目的教育,提高了对党的正确政策的认 识,也提高了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由落后变为先进。 《五姑娘》是顾锡东的成名之作,反映了旧社会家庭的专制与礼教制度对 青年人爱情的摧残。该戏的成功之处是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戏剧场景,来展示情 节,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作品的思想意义。他的另一部剧作《孙悟空三打白 骨精》,塑造了孙悟空、白骨精等几个鲜活的舞台形象,而且每个形象都寓会着 深远的社会意义与人生哲理。 魏峨、双戈根据小说改编的越剧《胭脂》与陈静主持改编的昆剧《十五贯》, 虽然都是古装戏,但紧扣时代且配合了当时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风气。 剧作《胭脂》无论在情节还是人物形象上,都对原作做了调整、充实,可以说 是本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十五贯》亦不同于过去的清官戏,而是着重写调查 研究对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从整体观照浙江建国后十七年的戏曲创作,有三点共性特色,一是与现实 联系紧密,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都能从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看到 当代人的风貌,听到最普通百姓的心声。二是表现了清新明丽的地域风格,即 每部优秀的作品都烙上了“浙江”的标志。这不惟是写浙江人,说浙江事,更 重要的是表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牧歌的情调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三是高度 “戏曲化”,即用戏曲的手法来写戏曲,塑造人物时考虑到人物的角色属类,并 巧妙地运用道具发展情节。 浙江建国后十七年戏曲创作的成功经验,给今日之戏曲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如,戏曲是草根阶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戏曲时,心中要想到普 通的百姓、要让戏曲作品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剧作者要深入生 活,到农民中去,到工人中去,到表现对象的群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成 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表现典型的人和事,否则,只有闭门 造车,所写的东西远离生活,远离有血有肉的真人;政府要高度重视戏曲创作 队伍的建设,有意培养一支热爱戏曲事业的作家队伍,给他们创造写作的环境, 对他们创作上的成就予以鼓励,这样,才能不断繁荣戏曲事业,因为,剧本是 戏曲之根本。
【年份】2007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