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中的“神似”理论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411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王影  

【关键词】 自由词  神似  译学 

【期刊名】

【内容提要】 翻译理论家傅雷提出的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似”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许多翻译实践家奉为文学翻译标准加以遵循,但是多数人把“神似”理论仅囿于对形神关系的研究,探讨上,并以此来指导翻译实践。“神似”理论研究者得出结论:当二者可以兼得时,重形又重神,当二者不可兼得时,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这个结论的确是对的。可是到底什么是“神”?如何对“神似”理论中的“神”加以界定?过去往往只把文本内容归为“神”,把语言及结构特点归为“形”,这种观点有时是偏离甚至是背离“神似”理论的。那么何为 “神”呢?我们认为,首先,文体是“神”。功能语体是当代各种语言通用的一种划分区别文本的一种方法,该理论根据文本的功能把文本分成书面语体与口语体,各语体又分成各种亚语体及各种体裁。文体及不同语言文体具体形式的差异性是翻译界人士必须注意的。例如:公文语体、科技语体的各种体裁都有严格的格式,限定的格式是不可破坏的;一篇常见的求职申请书,汉文的是以“尊敬的╳╳╳”起头,与俄文中的同类文体竭然不同,当用俄文书写求职申请书时,需先把纸从正中分成二半,在右半部顶格写上“Кому”и“От кого”(или чьё)然后正中写上Заявление (или ЗАЯВЛЕНИЕ),之后才是正文部分,最后标明日期并署名。这时译文文体与原文文体格式上的一致显得更加重要。二是内容是“神”。对于多数作品而言,内容是它的第一要素,公文语体、科技语体的功能是报导,它们的内容是“神”当然不言而喻。对于具有美学目的的文学语体来讲,内容也不失为第一重要要素。比如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时都离不开内容,以其为切入点,无论这一文本是歌颂美好社会的,还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无论它的风格是幽默、滑稽的,还是严肃重大的。内容是“神”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只表达原文内容而忽视其它方面,译文不能称为优秀的译文。三是音乐性是“神”。声音的作用是很特殊的,它不塑造直接形象,无确切含义,但却能表现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情感。声音有情绪意义,这与创造声音的主体相关。《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之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意象感,总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物的一定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所以人听到一定声音,总是造成不同反响。这时声音作为形式的一种,与一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转化为有依存内容的形式。所以译介中的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声的音乐性对于诗歌尤为重要。四是民族文化是“神”。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如,有服饰、习俗等的方方面面的差异。各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语言。如今,语言文化成为语言学家,文学家的研究热点,这一课题不能不波及到翻译学,翻译是一门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在转化中如何处理语言中携带的文化自然成为焦点问题。原文中民族文化作为“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文语言的文化不能用译文中的民族文化来替代,替代后的译文不能完成促进两种民族语言交流的作用。例如“берёза”一词代表白桦树,在俄语中,俄罗斯人经常用该词指代“美丽的姑娘”或是“祖国”;而白桦树在中国没有“美丽的姑娘”与“祖国”之意。过去中国人在形容漂亮姑娘时经常使用的词句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俄语中的柳树和杏树与漂亮姑娘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见翻译中必须考虑民族文化因素。五是情感是“神”。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说过“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极力强调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理论批评家托尔斯泰认为文艺是:“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情感在原作中具有如此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怎能不需要在译作中表现出来?综上所述,界定“神”是“神似”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界定“神”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神”,以指导翻译实践。要想达到“神似”标准,需要做到译文与原文文体相符、内容相近、音韵相通、文化相异、情感相合。它们是达到“神似”标准的基础。只有被读者肯定的译作才是好译作,一部原文作品,往往会有多个译本,其中定会有无人问津的译文,也有百读不厌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着“竞争”。好的译作会流芳百世,不好的译作将被束之高阁。

【年份】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