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晚明以来戏曲艺人传承活动研究
作者:吕珍珍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晚明以来,随着昆曲的崛起及其表演艺术的高度发达,传统戏曲表演进入了定型化、成熟化的阶段。在推动戏曲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戏曲艺人的传承活动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艺人的传承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戏曲传承活动的组织形式、传承内容、传承方法等的考察,探索戏曲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戏曲艺人的传承活动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或为戏曲艺人零散地招收徒弟的私相授受,或是民间的专业戏曲教育机构——科班,或是集戏曲教习活动与演出活动为一体的戏班。不同组织中的传承行为,既有共性,更有着鲜明的个性。戏曲传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戏曲观念的传承,这是艺人从事传承活动的思想基础;二是专业技艺的传承,这是戏曲艺人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传承效果的直接体现。说戏、熏戏、看戏、偷戏、打戏等,是戏曲传承的具体实践方法。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学戏者技艺的掌握与精进。口传心授是艺人传承戏曲艺术的基本方式,它体现了传承活动最普遍、最显著的特征,戏曲传承中的各种现象,大多可以从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中找到根源。口传心授成为艺人传承活动的必然选择,既与长期以来戏曲艺人文化水平低下的状况有关,也与戏曲自身的特性有关。戏曲艺人的文化学习活动和文本传承的参与,是对口传心授的必要补充。 戏曲的发展变化及其命运,与戏曲艺人的传承活动休戚相关。虽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但戏曲传承的基本规律却是不变的。对历史上的戏曲传承活动的剖析,可以为思考当下的戏曲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世俗化、娱乐化与农民化——简论目连戏在中原民间的变异
作者:吕珍珍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目连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北宋时已在汴京的勾栏瓦肆中盛演。它的出现,使中国戏曲确脱离百戏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宋政权南渡后,目连戏随之流播南方,对南方戏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许多地方,目连戏被称为“戏祖”、“戏娘”。在北方,虽然缺乏传世剧本及文献记载,但在某些农村, 目连戏依然历经劫难而不绝如缕,时有演出。种种迹象表明,它们
河南目连戏研究
作者:吕珍珍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摇篮和主要演出地域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取证和文献资料蒐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者关注较少的河南目连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余论。引言概述了河南目连戏的重要地位、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正文按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河南目连戏的历史和演出现状。该部分先简要地勾勒了目连救母故事及目连戏在中国的发展衍变历程,尤其是宋元明时期河南目连戏的状况,着重对关于宋杂剧《目连救母》演出形态的一些观点进行辨析,指出其以连台戏的形式连演七八天是有可能的。最后以戏曲史料和田野调查结果证明,目连戏在河南大部分地区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第二部分:河南目连戏的情节渊源及思想倾向。该部分将河南目连戏的现存剧本析为两个系统,通过与变文和其他地区目连戏的比较,推究现存河南目连戏的情节渊源。本文认为,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情节上,它较多地接受了宝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思想蕴含上,它更多地吸纳了源于社会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现实的特殊的“孝”观念,从而与儒家传统观念呈现出...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