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略论元杂剧中的士民精神:从杂剧《赵氏孤儿》谈起
作者:宋姗姗,金艳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士”为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按其成分大体可分为两种: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这个范围就比较广泛,人员的成分也芜杂。还有一种,便是指知识分子,这是士民后来的主要成分。经过几次王朝的大一统,封建制度渐趋完善,儒家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士成
从文学文体学分析莎剧《哈姆莱特》的汉译
作者:金艳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纵观其一生,他不仅写了许多动人的诗歌,更为后人留下了37部不朽的剧作。他的剧本表现了丰富的主题,也展示了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百态。其中《哈姆莱特》更被誉为其艺术创作的颠峰之作。该剧不仅极为精彩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刻画,更充分表现了莎翁哲理叙述的语言天才和人生人性的洞明观察。至今这部戏剧早已越过国境和语言的界限成为各国读者十分喜爱的读物。仅在中国,八十多年来已出现了不下十个中文译本。其中朱生豪和方平的译本分别具有特殊的影响。前者因其流畅自然的散文体风格五十多年来一直备受中国读者的青睐。后者基于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采用诗体形式,为莎剧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了新世纪的莎学研究。译者们如此不懈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哈姆莱特》和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普及,更丰富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本文借用文学文体学理论来分析比较《哈姆莱特》原文和两个中文译本,以此探讨《哈姆莱特》的文学意义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处理办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共分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明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扼要地介绍本文主旨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是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简介,涵盖了莎士比亚简介、《哈姆莱特》及其文本特色和该剧在中国的翻译简史。 第二章是《哈姆莱特》文学文体学分析的理论基础:文体是任何文学文本的重要方面,而文学文体学不仅为文学文本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方法,还有助于充分理解《哈姆莱特》剧本的原文和译文。同时本章还采用了Joanna Thornborrow和Shah Wareing分析戏剧文本的三大手段。 第三章把《哈姆菜特》视为诗歌进行分析,并比较朱、方两个译本的异同。其中从韵律节奏和变异突出两方面总结诗歌语言的特色,并适时探讨诗歌翻译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