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高拱与明穆宗的经筵讲读初探
作者:朱鸿林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著名阁臣高拱,在明穆宗为裕王时,任职裕邸讲官长达八年,隆庆年间成为首辅后,又负责组织和管理穆宗的经筵和日讲活动。穆宗对于经筵讲学的态度则前后不一,在藩邸时显得热心,即帝位后每下愈况。高拱晚年对于儒臣给帝王讲学的问题也有所反思。本文在对穆宗的经筵活动以及高拱晚年对经筵制度的主张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穆宗之荒于经筵,其原因除了他耽于酒色的私人生活之外,还有经筵所讲的内容不切实际,讲官的学术和知识能量不足以胜任等方面。高拱因而主张经筵应该增加讲读本朝的祖训和先朝故事,而翰林院出身的讲官,应该先教以治国的实务知识和进讲的技能,才能使之称职地维系皇帝对经筵的信心和兴趣。他主张需要先有好的讲官,才能改变经筵日久失效的情形。
高拱与明穆宗的经筵讲读初探
作者:朱鸿林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文系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CUHK4681/05H项计划部分成果。
评Chang Woei Ong, Li Mengyang, the North-South Divide, and Literati Learning in Ming China
作者:朱鸿林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夢陽(1473-1530)在明代中期掀起著名的詩文「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影響十六世紀中國文壇甚大,文學史上因而出現了包括他本人和何景明(1483-1521)在內的「前七子」以及以李攀龍(1514-1570)、王世貞(1526-1590)為首的「後七子」等文學家群體名稱。但這個運動到了十七世紀的晚明時代已趨沒落,其影響為新冒起的公安派文學所取代,而批評之聲直至近代的五四運動時期不絕。博學能文的明清之交學者如錢謙益(1582-1664)、黃宗羲(1610-1695)等人的尖銳批判更為文學史論著所常見。本書作者從歷史學者的眼光,認為後世對李夢陽本人乃至其發起的詩文復古運都認識不足和存在誤解。作者指出,史書上所見的李夢陽主要只是個出色的文人,是明代詩文復古運動的鼓吹者和一時的文壇領袖,但李夢陽其實務學甚博,從宇宙到倫理、政治、社會、歷史之學都有涉及,並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因此他還應該被視為一個多維的思想家(thinker)。李夢陽的文化遺產實際上被他的文學光環所掩蓋,而他的文學主張也因為晚明包括文學潮流在內的學術潮流之改變,不再獲得重視。
评Chang Woei Ong, Li Mengyang, the North-South Divide, and Literati Learning in Ming China
作者:朱鸿林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夢陽(1473-1530)在明代中期掀起著名的詩文「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影響十六世紀中國文壇甚大,文學史上因而出現了包括他本人和何景明(1483-1521)在內的「前七子」以及以李攀龍(1514-1570)、王世貞(1526-1590)為首的「後七子」等文學家群體名稱。但這個運動到了十七世紀的晚明時代已趨沒落,其影響為新冒起的公安派文學所取代,而批評之聲直至近代的五四運動時期不絕。博學能文的明清之交學者如錢謙益(1582-1664)、黃宗羲(1610-1695)等人的尖銳批判更為文學史論著所常見。本書作者從歷史學者的眼光,認為後世對李夢陽本人乃至其發起的詩文復古運都認識不足和存在誤解。作者指出,史書上所見的李夢陽主要只是個出色的文人,是明代詩文復古運動的鼓吹者和一時的文壇領袖,但李夢陽其實務學甚博,從宇宙到倫理、政治、社會、歷史之學都有涉及,並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因此他還應該被視為一個多維的思想家(thinker)。李夢陽的文化遺產實際上被他的文學光環所掩蓋,而他的文學主張也因為晚明包括文學潮流在內的學術潮流之改變,不再獲得重視。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