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从“白云楼社”到“后七子”派:以嘉靖二三十年间京城文学话语之转移为中心
作者:杨遇青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嘉靖中叶,刑部的"白云楼社"是京城文学唱和的中心,也是孕育"后七子"派的母体,其活动、性质及其与唐宋派、后七子派之关系是考察明文学思潮变迁的重要线索。但从白云楼社到后七子派并非一种连续的文学运动,而是嘉靖中叶反复古思潮与嘉靖后期复古派文学话语的对峙与转折。从本质上看,以吴维岳为代表的白云楼社与李攀龙等后七子的诗学冲突是吴中风尚与北方传统的碰撞,是受唐顺之影响的创作群体与复古派的思想冲突。
论“古学渐兴”与复古诗学的原初意义
作者:杨遇青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从弘治十一年(1498)至正德二年(1507)是文学复古运动的早期阶段,所谓的茶陵派与复古派共同构筑了这一"古学渐兴"的黄金时代。从表象上看,复古派与茶陵派的分道扬镳是正德政治恶化——丁卯之变的结果;事实上,这种分歧根植于李梦阳与李东阳在诗学理念上的微妙区别,只不过正德初年的政治危机使得诗学趋向与政治抉择绾结起来,也使得李梦阳诗学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得以明晰地展现出来。李梦阳与徐祯卿等以汉魏古诗为典范,要求诗歌创作要"宣志而道和""因义抒情",其"考德以言"的诗学批评标准根源于明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体现了他们重塑明代士人精神的理想情怀。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