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公安三袁”游记研究
作者:王芳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方面是封建制度的延续和强化,另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不协调的政治经济关系对散文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游记散文领域内存在着两种势力:复古主义与文学解放。明中叶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复古主义运动,力矫台阁体晚进者递相摹拟,千篇一律之习。然而复古者不仅没有给文坛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反而带来了诘屈赘牙的弊病。明代后期文坛的流弊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急需要新的理论与创作来革除旧弊,因而反对拟古主义的思潮出现了。随着这个思潮的出现,公安派主张抒写“性灵”,游记散文有一种突破传统束缚的发展趋势。其特点就是把山水名胜视为个人的审美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不仅有不苟流俗的清高格调,更有不拘封建传统束缚的自发倾向。而公安派中的“三袁”兄弟,正是体现游记这一发展趋势的代表作家。他们看清了文学发展的大趋向——平易化,因此极力反对拟古,其游记最终摆脱了传统散文“载道”的重重束缚。他们以审美的眼睛去看待大自然,去发现和欣赏自然的美,任心而发,纵心而谈,从而较为自觉地把游记变成了一种自由文体,实现了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宗旨。本论文就是以“公安三袁”的游记为研究对象,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略叙述了“公安三袁”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李贽对“公安三袁”的影响。是全文的基础。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袁宗道创作的两组游记进行分析,并考察了其追圣意识渐趋淡化,而求适意识相对突显这一思想变化在他的两组游记中的体现。其次是对袁宏道集子中的游记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其思想,由为吴中令时的激进,到京中为官时的自省、自适,再到典试秦中时的对生命的感悟这一系列的转变在其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游记中的体现。最后是对袁中道三个时期所创作的游记进行分析,从其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年时期狂放不羁、中年饱经沧桑后反思过去以及中进士后日趋平和的袁中道。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三袁”游记的特点,评论其游记的价值。“公安三袁”的游记有很高的美学和文学价值以及现代旅游学价值。因此,对“公安三袁”游记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聊斋志异》中花妖世界研究
作者:王芳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聊斋志异》中花妖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蒲松龄构建花妖世界的方法及原因。《聊斋志异》以花妖为主角,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花妖世界,作者以花卉的植物特性为依托,塑造了具有人类性情的新型花妖。花妖世界中男主人公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与花妖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论文分为两章:第一章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研究《聊斋志异》中花妖世界的构成。首先,以花卉的植物特性为出发点,从命名法和人类性情两方面分析花妖形象,着重探讨花妖“花人合一”的性格特点;其次,分析男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塑造花妖形象及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以两类人物形象分析为基础,探讨花妖世界蕴含的文化意蕴。第二章研究《聊斋志异》中花妖世界的成因,分为两方面:一是社会思想因素,主要分析李贽“善择佳偶”及汤显祖“至情”论对花妖世界形成的影响;二是个人因素,着重分析作者独特的生活环境、交游情况及审美追求对构建花妖世界的影响。
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
作者:王芳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戏曲文学作品,因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深邃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牡丹亭》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是把其作为一部传统文化经典来加以审视和分析。本文拟从道教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牡丹亭》的思想、文化底蕴。《牡丹亭》是一部以表达生命价值为主题的作品。它以“情”的概念为核心,通过对戏曲故事的叙事,艺术化地表达了作者生命观和价值取向。《牡丹亭》的“情”即“生命”这一思想主题,蕴含着深邃的道教思想、文化底蕴:首先,《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描写,深刻描摹了作者关于“情”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指向。这种“情”的生命体验和观念,具有明显的道教生命观色彩。与儒家礼教抑制情欲的生命观不同,道教主张“情即自然”、“情性为一”,尊重和体认人的情感欲望的生命伦理属性。这对汤显祖的“情”论生命观具有深刻影响。其次,《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向度和动力,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情节描写,尤为凸显了其以“情”至上为生命价值观。作者借道教科仪——道场的形式,来具体描摹杜丽娘的死生转化过程;通过对道教生命仪式的艺术化处理,以及道教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表达了与道教相一致的“重生”、“贵生”的人文精神。最后,《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美学基础,提出与儒家理学相反对的“理无情有”的美学观。作者不仅强调生命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且提出了书写生命本真体验的文艺观。这种美学观思想,亦源自于道家道教所一向推崇的“自然”美学观。总体而论,《牡丹亭》不论在思想主题及其文本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直接源自于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牡丹亭》实质上是对道教生命观及其价值理念的艺术化和美学化表达。
全新解读版《雷雨》的研讨会纪要
作者:张仲年,田本相,曹树钧,端木复,宋宝珍,王芳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全新解读版《雷雨》的研讨会纪要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