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湖北省京剧院新创剧目三论(1988-2008)
作者:邓晓燕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湖北省京剧院自1988年以来创作的《膏药章》、《法门众生相》和《曾侯乙》三个作品是探讨新时期以来当代戏曲创作得失的理想范本。新编历史剧《膏药章》和传统戏新编《法门众生相》是当代戏曲的成功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坚持并发扬了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重拾了自清中叶以来古典戏曲创作缺失的“文学性”。《法门众生相》充分彰显了戏曲艺术一以贯之的“谐谑”精神和深沉的人文关照。《膏药章》立足于现实,以当代人的视角审视历史,充分展现了底层人物在一场腥风血雨的历史大变革中的命运遭际,既巧妙地确认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又避免了当代诸多戏曲作品强搭“政治快车”的通病。戏曲作为一种深植于劳动人民的传统艺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特别地深沉感人。这两个作品均从“小人物”的视角中窥去,揭示被宏大的历史叙事遮蔽的另一种声音, 彰显戏曲艺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演员在戏曲表演中的中心地位和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上的突出作用在这两部作品中的相得益彰,既继承了戏曲艺术的演员表演高度技艺化的美学特质,又充分地借鉴了西方导演艺术对舞台调度上的优长之处,是当代戏曲创作的理想范本。 《曾侯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作品。它所缺失的可能正是湖北省京剧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在戏曲创作中一贯坚持的艺术方法。这种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以《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戏曲作品上,从题材上讲,便是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书写“小人物”的生活,“以小见大”。从表现手法上讲,便是以坚持中国戏曲的美学本体特征为基础,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与当代西方戏剧艺术在舞台表现上的先进成果有机的结合。在引进西方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时,我们有必要对其做认真地辨析:借鉴什么,借鉴到什么程度,其是否与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相冲突。那种书写大人物大事件,搭唱“主旋律”的戏曲作品暴露曾经一个时期当代戏曲创作的普遍问题。新中国的戏曲创作史证明了这种“大”戏鲜有佳作。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