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元杂剧《陈州粜米》到广东汉剧《包公与妞妞》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1986年,广东汉剧《包公与妞妞》参加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剧本、导演、演员(男女主角)、演出五个一等奖。剧本是广东汉剧院一级编剧丘丹青先生在元杂剧《陈州粜米》基础上改编而成。本文将之与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作比较研究。
试论元人杂剧中智慧形象的理想化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人杂剧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的第一次繁荣 ,剧作家塑造了许多智慧形象 ,以此寄托广大身处苦难中的下层人民对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清明廉洁的吏治与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望 ,并在理想化的层面上实现貌似通达的自我安慰和解脱
明代戏曲文献研究丛稿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报告是黄天骥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的细化和延展。全文共五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明代戏曲辑佚与研究;一是明代曲本、曲家以及剧坛活动的考索。<br> 明代杂剧、传奇佚曲是《全明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绪论对明代戏曲辑佚已备之基础、凭依之对象、辑佚之方法、研究之意义和辑佚之原则予以回顾和总结。<br> 第一章在前代学者所撰“佚曲简目”的基础上,撰成《明传奇佚剧曲目钩沉》,辨明佚曲归属和变迁路径,成辑佚之“地图”。<br> 辑佚对象的重心是明清曲选,第二章重点著录明末清初稀见曲选九种,为全面搜罗明代佚曲奠定文献基础。<br> 第三、四两章曲家群体、曲家个案的研究和考证,前者选择晚明戏曲学术史上颇有争议的“临川曲派”、屠隆“淫纵罢官案”和陈所闻戏曲著作权等问题展开研究,后者分别对李佳徵、梅孝己、江楫、黄方胤、董应翰、谢天瑞、谢天佑、张承宇、郑之玄、朱荃宰、黄光业等十一位晚明曲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证。<br> 附录是对明代剧坛活动基本规律的总结,重点探讨党争对晚明文人戏曲兴盛之间的关联性;晚明文人改编戏曲之风形成的特点和原因;明代湖北地区戏剧活动的情况,以及晚明曲坛领袖沈璟对传奇体制的创新与价值。<br> 报告以发掘明代戏曲新文献为立足点,通过实证的方法,力图解决戏曲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还原明代戏曲发展的真实面貌。
晚明戏曲集《乐府红珊》的编纂体例与选本个性 ——兼及戏曲文本研究的多向度问题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乐府红珊》是晚明南京书肆广庆堂刊刻、纪振伦编纂的戏曲选本,其出版目标是为文人娱曲与民间戏班演出提供底本。《乐府红珊》创建以"出"为中心的编纂理念和以生活场景为标准的分卷原则,在晚明众多戏曲选本中因体例鲜明而独树一帜。《乐府红珊》百折散出的仪式性特质在成书与搬演两个环节逐次被激发和扬显,其独特的选本个性则启发我们要将案头文本与演出文本、演出语境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揭橥戏曲文本的多重意义。
梆子戏的崛起与清代前中期剧坛变革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