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浅谈戏曲的古老与现代
作者:栾兰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有据可查的历史,也已有上千年,或者更为久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同样长的历史中,又有那么多的剧种已经消亡,戏曲就是在变化的取舍中存在、发展到今天。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变化,戏曲才有了生命力。汉百戏、晋参军戏、唐歌舞戏、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昆曲,都曾风光一时,可是随时势更迭,现在谁还知道它们的真面目呢?但京剧,还有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之上,说明它们符合观众的需要,尽管这一需要也很微弱了。一个剧种的生命力,常常表现为它吸收、融合与革新的程度。今天的京剧,如没有当年徽班进京,糅京腔、昆腔、秦
戏曲经励科与现代经纪人
作者:马萱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追溯梨园行里的经励科在梨园行的早期就已有了文化经纪人的雏形,在前清时代,一个戏班的演出运行离不了各个环节,在戏班与外界之间有专人负责打点、沟通、解决问题。在齐如山的《国剧艺术汇考》中有记载,至于这行人之由来,则有两种,一是戏界人不能演
戏曲艺术的转折与发展
作者:孟繁树 日期: 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戏曲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一次重大转折,它以板式变化体制的出现为标志,导致第二代戏曲的诞生。目前戏曲艺术正面临着第二次转折,眼下的危机是第三代戏曲降生前的阵痛。为了预测这次转折的动向和趋势,需要对两次转折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把握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以便克服我们戏改工作中的盲目性。一从北宋到明末清初,在历时几百年的时间里,戏曲艺术经历了几次大的嬗变,由形成到取得高度发展,中间元杂剧和明传奇是两个高峰。清初至清中叶,传奇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醉汉琼筵风味殊——戏曲演唱美学及其他
作者:段宏政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旧时北京人进戏园,不叫“看戏”,而叫“听戏”。一边茶话,一边聆曲,至会心处,不免接板击节,低吟曼叹,所以剧场作“茶园”。其实经纪人不在艺术,而在卖茶点。然而这其中,也不乏坐“高凳”专为看戏而来者。他们摆不起或不屑于摆花架子,认为看戏就是看戏。他们一要看得真,二要听得清。至表演精采处,自会喝彩叫好。倘有不如意或演员在舞台上“放水”的,也必会指指点点,或更有
农民的儿子和大众的戏曲:纪念著名戏剧家王旦东
作者:宋佳良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旦东的花灯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云南泥土的芳香。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抗日军民、老者、村姑,还是神仙和精灵,一律都浸透着云南农村的生活气息。讲的是云南的乡音俚语,体现的是云南的风情民俗……这种同地方民众生活水乳交溶的艺术风格,与其鲜明感人的时代主题相辉映,吸引和倾倒了无数城乡观众,曾在云南剧坛一度独领风骚。旦东出生在易门县小街,是位农民的儿子。他的深厚的乡土意识与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进步思想结合在一起,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动的活力。这位来自大山里的艺术家,无论后来的生活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在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普通观众而倾心创作。时至今日,当人们在为“戏曲究竟是怎么了”而深感困惑的时候,回顾一下王旦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对我们将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一云南花灯剧种的发展,建国以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就是辛亥革命以前上溯到明、清时代的“团场灯”的时期,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新灯”时期,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花灯”时期,以及贯串于整个四十年代的“灯夹戏”时期。(参阅金重、陈源、尹剑、熊长惠、张一凡等人的《云南花灯》一文.见《云南戏曲曲艺概况》)。王旦东作为“农民救亡灯剧团”的发起人、领导者...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