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唐英与蒋士铨戏曲之比较研究
作者:姜春青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唐英与蒋士铨并列清中叶戏曲三大家中,在清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及审美追求,使他们的戏曲创作在个性中存在共性。本文比较分析了唐英与蒋士铨戏曲创作的异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在前人及时贤论述的基础上,从思想、艺术、贡献及牛平等方面,宏观把握唐、蒋戏曲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突破点。第二章旨在为后文论述提供必要的研究背景。一是解读唐英诗文,丰富唐英牛平,从唐英自身经历、感受出发,发掘其精神生活中的平民趣味;二是从唐、蒋诗文提供的资料中探究二人忘年知音的原因,发掘他们在性情、爱好、见解——尤其是戏曲见解上的共通之处。第三章,首先按戏曲风化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政治清明的途径的思想脉络,对唐、蒋戏曲思想进行梳理。指出二人均在作品中渗透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由于二人身世际遇不同、识见不同,实现关怀的途径也不同:唐英关注社会下层,旨在唤醒下层人民、重塑下级官吏;蒋士铨则关注上层社会的建构,其批判兼及整个官场和科举制。从唐、蒋二人对女性道德要求的差异中,发掘唐、蒋婚恋剧中包含的思想内核的差异:唐英是理中情,蒋士铨是情中理。第四章二人戏曲艺术特点分析。二人都关注声腔的地方化、语言的通...
元杂剧和明传奇插科打诨艺术之比较
作者:宋玲艳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明元杂剧和明传奇中的插科打诨艺术,分析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并尝试对二者进行比较,明确插科打诨艺术在戏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质。与此同时,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唤起并推动学界对戏曲中科诨艺术演变、发展脉络的关注。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元、明戏曲科诨艺术概说,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插科打诨艺术的形成及演进,包括插科打诨艺术的渊源,插科打诨艺术的发展和完善。第二节介绍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艺术,涉及插科打诨在元杂剧中的运用情况以及艺术成就。第三节介绍明传奇中的插科打诨艺术,涉及明传奇中插科打诨艺术的渊源及明传奇中插科打诨艺术的发展。第二章阐述元杂剧与明传奇科诨艺术的共同点,共分三节。第一节论述元杂剧、明传奇在题材选取上的共同点。第二节介绍元杂剧、明传奇共用的科诨表现方式。第三节论述科诨在元杂剧、明传奇中所具备的相同功效。第三章分析元杂剧与明传奇科诨艺术的差异及其原因,共分三节。第一节集中论述插科打诨载体的差异,包含表现载体的差异和脚色载体的差异,尝试分析存在载体差异的原因。第二节论述风格的差异,列举风格差异的表现,分析存在差异原因。第三节论述插科打诨艺术在体现剧作者主体性上的差异,认为体现剧作者主体性的程度不同,并尝试找出原因所在。
从《陈抟高卧》一剧看杂剧刊本从元到明的变化
作者:朱存红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藏汉戏剧女性形象比较——以《朗萨雯蚌》与《窦娥冤》为例
作者:尹欣桐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藏汉古典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朗萨雯蚌》中的朗萨和《窦娥冤》中的窦娥具有典型性,她们既有相似的反抗历程,又有个性的不同选择。两者有比较大的可比性。本文从剧本内容着手,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两者作一一比较。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藏汉戏剧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与比较:绪论部分是对课题选题的背景与来源,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及藏汉戏剧渊源的说明,介绍了藏戏、元杂剧、《朗萨雯蚌》和《窦娥冤》的研究现状。学界对藏汉戏剧的对比研究多侧重于整体的艺术形式比较以及内容相似的作品比较,对于藏汉戏剧中的女性个体形象比较较少,在这部分,笔者明确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即从女性形象角度对朗萨和窦娥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第一章整体比较藏汉古典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两节,第一节以八大传统藏戏为例阐释了藏族古典戏剧中的王妃、民女形象;第二节以元杂剧为例阐释了汉族古典戏剧中的贞女、烈女、侠女形象;进而引出以《朗萨雯蚌》与《窦娥冤》为例具体比较藏汉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第二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朗萨雯蚌》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分为三节,第一节以戏剧结构入手,从题材、冲突设置、人物关系三方面进行了两部作品的比较;第二节比较分析两部戏剧层层递进的矛盾冲突;第三节以塑造底层女性为切入点,从共同的身份、对于家庭的维护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对《朗萨雯蚌》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全章分为五节,从爱女与童养媳的成长经历、忍夫与丧夫的不幸婚姻、人情与伦理的戏剧冲突、觉醒后的不懈反抗、自我实现的完美结局五个方面分析了朗萨与窦娥形象设置上的差异及共性。第四章分析《朗萨雯蚌》与《窦娥冤》所体现的藏汉戏剧文化心理,分为三节,第一节比较了藏汉戏剧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第二节分析了不同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第三节阐释了不同文化心理对作品的影响。结语部分对论文四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创作关系研究
作者:张冠男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李开先是明中叶著名的戏曲家,以戏曲《宝剑记》擅名文坛,同时他还擅长诗文创作,与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并称“嘉靖八子”。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在创作上虽有诸多差异,但无论是他的思想、精神还是发之于内的修养与审美特征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界对李开先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领域,对于其诗文及诗文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则屈指可数。因此,探究李开先诗文与戏曲之间的深层关系与相互影响,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其人其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创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他家世显赫,为人耿介不阿,一心报国,但也因此得罪当道小人而遭到排挤打压。他不仅将身世遭际记录在诗文中,同时也在《宝剑记》中通过林冲的遭遇表现出来。李开先一生对时事极为关注,他以诗文记录嘉靖年间之事,揭露社会黑暗,还以诗文当作谏章向当局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宝剑记》虽是一部历史剧,但其中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受都使该剧极富时代气息。李开先一生经历坎坷,他心中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消极避世的老庄哲学往往交织在一起,反映在诗文之中。而这种儒道交融的矛盾思想也在《宝剑记》中表露无遗,作者借林冲之口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伟志,借他人之口诉说为官不易和归隐之心。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在审美倾向上相互联系。在艺术思想方面,首先他崇尚俗文学,一方面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理论,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本色”戏曲语言的追求。其次他追求艺术的真实感,不仅在诗文中抒真情、写真事,同时要求戏曲要写反映现实之事,要抒发真实的感情,作家切不可无病呻吟。再次他注重文学的教化之功,他的诗文从内容上看是关乎教化的,《宝剑记》则通过林冲与贞娘两条线索,分别阐释了“忠”和“孝”。在语言表达方面,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都呈现出雅俗兼融的风格,这一特点是诗歌之典雅与戏曲之通俗的创作语言在同一作家作品中相互交融的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其诗文与戏曲还呈现出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在短小的诗歌中叙事,在长于叙事的戏曲中大段抒情,这不得不说是诗文与戏曲在表达方式上的融合。在艺术风格上,李开先的作品具有诙谐调笑的特点,无论是诗文还是戏曲都透过诙谐的表面传达出思想的深度。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