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元杂剧舞台上的列国群英图像--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剧
作者:李京美 日期: 199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舞台上的列国群英图像--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剧
元杂剧对唐诗蓝本的因袭与演进
作者:夏颖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我国戏曲文学走向成熟。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唐诗就是元杂剧题材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存元杂剧中以唐诗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共四部,本文以此为着眼点,探究由诗歌向戏曲演进的艺术规律。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元杂剧对唐诗文本的因袭与演进。第一部分论述唐诗文本所具有的戏剧元素。主要从唐诗作品中所包含的故事性、冲突性、悲剧性和知悉度四个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这些唐诗能被改编为元杂剧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以唐诗为文本的元杂剧所突出的诗性特征。分析唐诗对其杂剧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意在元杂剧身上的创新性显现。第三部分分析元杂剧对同题材唐诗的戏曲化书写。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再造和叙事角度转化三个方面阐述元杂剧对同题材唐诗的再创作过程。第四部分论述元代杂剧家对唐诗文本的关注原因。分析白朴等剧作家选择唐诗为其杂剧创作题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系统论述,深入全面的分析唐诗作品改编为元杂剧的艺术演进过程。总结中国古代由唐到元、由诗到剧、由雅文学到俗文学、由抒情文学到叙事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陕甘秦腔传统剧目用韻研究
作者:佟香莲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論文以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搜集到的180個傳統劇目中近6000個韻段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明清西北方音韻、調特點,揭示明清時西北方音的概貌,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求西北方音從唐五代經宋、明清至現代的發展與演變。通過對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的分析研究,我們得出如下結論:1.陝甘秦腔傳統劇目中有大量韻文,這些音韻材料口語化強,地方色彩濃厚,較好地反映了明清時期西北方音的概貌。2.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用韻比較自由,其韻文的用韻要比《廣韻》同用、獨用的規定寬泛得多。3.明清西北方音共分十個韻部:陰聲韻7部(歌戈部、家麻部、魚模部、皆哈部、支微部、宵豪部、尤侯部),陽聲韻3部(江陽部、元覃部、東侵部)。4.中古陽聲韻主要母音鼻音化,鼻音韻尾[-m]已經消失,併入了[-n]尾,且[-n]尾與[-η]已經相混(或消失)。5.明清西北方音[-p)、[-t]、[-k]三個塞音韻尾完全失落,入聲韻消失,基本上都押入了相對應的陰聲韻.6.明清西北方音平聲已經分為陰陽,全濁上聲變為去聲,並且平聲與去聲的音值相近,入聲派入了四聲。7.明清西北方音已經受到官話的沖刷,基本屬於官話範圍。總之,陝甘秦腔傳統劇目所反映的明清西北方音在對唐五代、宋代西北方音繼承基礎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特點,其韻、調系統與現代西北方音差別不大。
浅析元明清才子佳人剧的发展及其折射的社会思想演变
作者:肖雅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才子佳人剧创作以及优秀作品问世的高峰期,其体现的主题思想经历了"以情反礼""以情反理""情理合一"等历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思潮的变化.
清代戏曲思潮的演变
作者:周立波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着眼于市井平民,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受到挑战。而一批正统文人剧作家则以古寓今,以戏曲寄托自己对故国的追思。更有一些戏剧家以戏曲为业,更加注重戏曲舞台的实际演出效果。到清中叶,戏曲作品出现了一方面夸大教化功能的剧本,另一方面较以前更加注重舞台的艺术实践。短小单元的呈现逐步取代长篇大戏的演出。单折杂剧创作开始兴盛,折子戏成为剧场的主导。乾隆之后,经过花雅之争后,花部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尤其是京剧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戏曲改良思潮的兴起。戏曲改良运动很快从北京、上海波及到全国很多地方。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