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张朗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时间为轴,探索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黄梅戏这一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章,从探讨黄梅戏的起源入手,阐述黄梅戏自清乾隆末年诞生以来直到21世纪的兴衰历程。乾隆五十一年,湖北黄梅县发生特大水灾,当地的民歌采茶调随着大量灾民流传到安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建国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安徽省、全国性大剧种。进入21世纪之后,黄梅戏走向衰落,剧团急剧减少。但随着2006年黄梅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庆市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到传承与保护黄梅戏的重要性。第二章,主要分析安庆市黄梅戏剧目传承与保护的情况。作为戏曲,黄梅戏可以划分为黄梅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大类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庆市政府组织各剧团艺人搜集、整理改编了大量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黄梅戏剧目诞生。并且这些剧目先后被拍摄成为黄梅戏电影,开创了戏曲电影的先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梅戏的最大成就在于《红楼梦》、《徽州女人》等一批优秀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以及大量黄梅戏电视连续剧的制作,开创了戏曲电视连续剧的先河。21世纪,黄梅戏步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安庆市整理抢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第三章,着重对历代安庆市黄梅戏传承人,也即贡献卓越的黄梅戏演员进行分析。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黄梅戏演员是清道光年间的蔡仲贤。民国时期主要黄梅戏演员有胡普伢、丁永泉等人。严凤英、王少舫等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黄梅戏演员。此时,开始出现专业黄梅戏编剧如陆洪非,音乐家如王文治,黄梅戏导演如乔志良。20世纪80年代,相继诞生黄新德、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李萍、丁同、刘广慧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其中,黄新德、韩再芬、赵媛媛被国务院认定为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四章,分析当前安庆市黄梅戏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得失。面对黄梅戏当前的困境,必须树立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戏曲作品中的家风传承研究——以黄梅戏《大清名相》为例
作者:何亦邨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黄梅戏《大清名相》为例,研究黄梅戏《大清名相》对桐城张氏家风的艺术化呈现,梳理戏曲作品传承家风的特点,探讨戏曲的艺术教育作用,揭示戏曲作品传承家风对当今社会的重要启示。
黄梅戏曲 饮誉全球:黄梅戏回娘家
作者:湛有恒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黄梅戏,原名采茶戏、黄梅调。起源于宋末元初,成熟于明、清及民国。产生于黄梅的多云、紫云山区。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汇集山歌、樵歌、渔歌等民歌散曲,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形成体系的黄梅戏。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现与京、越、豫、评并称为全国五大剧种.2006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知安庆最早的戏曲剧本选集刻本 —— 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
作者:王秋贵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我一直以为,安庆最早刻印发行戏曲剧本的,是民国期间的坤记书局和黄宝文书店.他们印行了一些黄梅戏唱本,如《小辞店》《何氏劝姑》《罗帕记》等,都是单本小册子,约相当于64开本,发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江南江北各县,适应了皖江地区城乡民众对黄梅戏的需求.前不久,经张全海提醒,我才恍然想起,早在清光绪初年,安庆倒扒狮街,就有一家"竹友斋",刊行了一套以皮黄戏(京剧)为主的戏曲剧本选集——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这是一部整套的大册书,版面为231mm× 140mm,全套分为24册,共收48个剧本,有单出折子戏,有整本大戏,还有多本连台戏.它的发行情况虽然难以追寻,但从存世本看,肯定超出了安徽省的范围,南方江浙,北方京城都有,并且流传到了日本.
坚守传统戏曲可贵品质是戏曲发展的前提——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部分剧目观后感
作者:李光南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不可否认,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是近几年剧坛盛事.在为期20多天的时间,高密度地展示20多台新创或新编的剧目,在当下戏曲颓势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次展示的剧目种类很多,古装戏现代戏争奇斗艳,历史人物现代人物竞相登场,各显其技展风采.我观看了其中部分戏: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小乔初嫁》、湖北省地方戏曲剧院的《妹娃要过河》、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活字毕昇》,安庆市再芬黄梅剧院的《寂寞汉卿》、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大清贤相》、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雷池清波》,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李离伏剑》,安徽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演出的《骄杨》、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演出的《黄湖谣》.虽然不全面,但也各具特色,从中能看出当前黄梅戏创作及发展的动态和脉络.
戏曲唱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潘启才 日期: 199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有四功五法,唱居其首。鉴于黄梅戏是个重唱的剧种,所以抓紧、抓好唱念课的基础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苦而又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唱念教师,对于50分钟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去组织安排,怎样更好促进教与学的有力反馈,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理论源于实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贯串技艺结合,形神兼备,才能达到演唱时声情并茂的最佳境界。 一 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我们知道,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的放矢,只有目的明方能任务清。那么什么是我们唱念课教学的目的呢?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