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类型】图书
【作者】 张朗
【书名】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时间为轴,探索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黄梅戏这一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章,从探讨黄梅戏的起源入手,阐述黄梅戏自清乾隆末年诞生以来直到21世纪的兴衰历程。乾隆五十一年,湖北黄梅县发生特大水灾,当地的民歌采茶调随着大量灾民流传到安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建国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安徽省、全国性大剧种。进入21世纪之后,黄梅戏走向衰落,剧团急剧减少。但随着2006年黄梅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庆市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到传承与保护黄梅戏的重要性。第二章,主要分析安庆市黄梅戏剧目传承与保护的情况。作为戏曲,黄梅戏可以划分为黄梅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大类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庆市政府组织各剧团艺人搜集、整理改编了大量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黄梅戏剧目诞生。并且这些剧目先后被拍摄成为黄梅戏电影,开创了戏曲电影的先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梅戏的最大成就在于《红楼梦》、《徽州女人》等一批优秀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以及大量黄梅戏电视连续剧的制作,开创了戏曲电视连续剧的先河。21世纪,黄梅戏步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安庆市整理抢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第三章,着重对历代安庆市黄梅戏传承人,也即贡献卓越的黄梅戏演员进行分析。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黄梅戏演员是清道光年间的蔡仲贤。民国时期主要黄梅戏演员有胡普伢、丁永泉等人。严凤英、王少舫等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黄梅戏演员。此时,开始出现专业黄梅戏编剧如陆洪非,音乐家如王文治,黄梅戏导演如乔志良。20世纪80年代,相继诞生黄新德、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李萍、丁同、刘广慧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其中,黄新德、韩再芬、赵媛媛被国务院认定为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四章,分析当前安庆市黄梅戏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得失。面对黄梅戏当前的困境,必须树立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年份】2014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