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相看两不厌——元杂剧三国戏与《三国志》对比研究
作者:朱明辉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并将曲的代表时期定在元代,缘于元杂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文学样式,并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文学发展。有元一代,戏曲繁盛,其中杂剧因较强的故事性,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三国故事题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国故事内容家喻户晓、精彩纷呈,元杂剧三国戏以此为基础,并在三国历史、东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隋唐民间艺术和文人诗歌、宋元讲史、宋金院本的基础和艺术成就的共同影响下,融入剧作家的主体情感和大众的观赏要求,创作了大量的三国戏。在元杂剧的历史题材剧中,三国戏占了一成有奇。这些三国戏在元杂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剧本中窥见元代三国戏的思想和艺术光华,认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长河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元杂剧三国戏以西蜀集团为主,通过和东吴及曹魏的较量体现了西蜀集团帝王将相的有勇有谋。元杂剧三国戏的故事情节并非照搬于《三国志》,而是有大幅度的改编,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元杂剧三国戏按照当时的需要,对《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创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故事情节更加离奇紧凑,感情色彩更加浓烈分明。这些变化既和文学发展有关,也和时代更迭分不开。《三国志》是中国后世三国文学的活水源头,泽被后世两千年之久。其中,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学的成熟代表,将三国戏搬上了舞台,广为普及之余,也叩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三国演义》的创作大门,可以说元杂剧的三国戏在三国文学题材的传承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其意义十分巨大:我们既可以从文学发展中厘清差异脉络,也能从形成原因中窥见元代的人情世态和,更可以看到对后世的影响。
关汉卿杂剧动词配价语法研究
作者:刘飞飞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传统的训诂学是运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从汉字的字形、字音等方面对汉语字(词)的语义进行分析的学科。从《尔雅》以“义训”首开名物训诂之先河,到刘熙的《释名》从声音求语源,直至清代段、王等训诂学的先贤,传统训诂学都是从汉字的内在特点对汉字字义(词义)进行训释。随着西方语言理论的引入,中国的语言学界不断尝试将这些理论中适合汉语特点的方法和经验引入汉语研究中,配价理论正是这种尝试的结果。运用配价理论研究汉语事实,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其后,主要应用在对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义分析上。从动词角度看,是通过对动词配价能力即一个动词所能搭配的名词数量的描写进一步了解动词的语义特点。目前,这一理论在汉语语义研究上的方法已日臻成熟,使得应用这一理论研究古汉语的语料成为可能。 本文选用了与现代汉语口语较为接近的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作为语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元杂剧是元代新兴的艺术,它的观众就是普通百姓,所以它的说唱都是切近当时的口语。第二,关汉卿的杂剧完整保存下来的共有18篇,加上残剧3篇共21篇。可形成一个较为充足、相对封闭且包含有一定数量重现频率较高,配价类型丰富动词的语料...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