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
作者:葛瑞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主要是对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汤显祖在晚明文坛上的地位及其诗文创作的研究来全面了解汤显祖。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生活在嘉靖、万历两朝,这个时期的文坛后七子派正处于极盛状态,文学上剽窃模拟现象非常严重,汤显祖并未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而是明确地表示出反七子的思想。第二章论述汤显祖在晚明文坛中的定位。徐渭和汤显祖因为文学上都有反七子倾向而常常被放在一起论述,本文论述了二人反七子态度的相同并阐述了二人文学思想上的异同点。历来评论者都把汤显祖作为公安派的先驱之一,但实际汤显祖与公安派并不能构成先驱与继承的关系,只是二者在文学思想上有相同点而已。钱谦益是明末清初文章上的大家,汤显祖曾在钱谦益文学思想发生转变的时候给他提过学文的建议,钱谦益接受了汤显祖的建议,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汤显祖很赞赏钱谦益,把钱谦益看作晚明文坛的希望。第三章论述汤显祖的诗文创作。汤显祖诗作数量很多,有的描写时政、关心民生;有的写经历仕途沉浮后的感慨;有的诗作则写贬谪地的民风民情,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等。汤显祖诗歌主要是宗《文选》的,兼学唐宋。晚明小品的出现是散文创作自觉化的标志,汤显祖的小品文创作在当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尺牍、序文、题词占的比重比较大,也较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其小品文注重议论,富有感情且语言优美。
网茧与飞跃之间:论汤显祖之心态发展历程及其创作思维
作者:黄莘瑜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湯顯祖於當代中晚明研究所踞之地位,和「尊情」或「主情」說密切相關;連帶而言,「尊情」、「主情」所以被認定為中晚明的文化潮流或特徵,湯氏絕對位居關鍵。然而值得推敲的是,即使單就《牡丹亭》來說,言其「尊情」固然可以成立,但何以如此的原由,若就湯顯祖自身書寫之文本作全面梳理,便會發現和「啟蒙」或「反傳統」觀點下情理論述的解釋存有相當距離。更何況《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三部完成年份相當集中的作品,不論題材或風格都有很大的落差;尤其主角之「情」的表現,有著近乎相反的發展。這是否意味湯氏思想上的轉變?抑只是基於不同劇作主題的發揮?不管是用前一種或後一種方式提問,都常是把「情」當作意涵一致,且是相對於「理」的概念來處理。然而從具體文本脈絡來分析,「情」所指涉的向度及用法,實在很難,可能也不必用單一的模式來掌握。因此拙文不打算建立或銜接任何宏觀體系,而重在由文脈的辨異和分疏,去探索湯顯祖「創作思維」和「心態發展」間的聯繫,並試圖對「情」之相關問題進行說明,進而思考文藝與性命之道間的可能關係。 論題之「創作思維」,主要指焦點意識的形成、表現方式及意義脈絡,同時也包含對創作活動本身的思索;因為不只是純粹的理性運作,所以往往牽涉作者應對不同處境的「心態發展」。而「網繭」與「飛躍」的意象,則是借以表示湯顯祖由少到老始終存在,並甚為自覺的生存張力。 先前學界對晚明文化的討論,往往是以明中葉後商業發達及市鎮興起的框架為論述背景;而現今觀眾或讀者,也常是透過崑曲或明清江南出版、評點的現象,去認識湯顯祖其人及作品。但江南吳地對湯氏來說,卻是風土、聲口殊異的「他鄉」。「江右」不僅是其籍貫之所在,而且是具有密切情感聯繫,並涉及「價值」和「歸屬」的「地方」。可以說,湯氏中年後愈形清晰的生存張力,在其生命初期即已埋下伏筆。 江右士人一度於明代政壇佔有重要地位;經略天下就湯氏而言,更帶有幾分成就豪俠壯舉的浪漫想像。他以俠者為典範,企圖建立自我在世界的定位;但既是將官場視為實現俠義之所在,便注定要承受權力場域不得自主的掙扎。《紫釵記》作成前後,湯氏正陷入人事構釁的低潮,因此更激發他以「直」自任的堅持並強調「真」與「假」的辨別。相較於蔣防的<霍小玉傳>,《紫釵記》?堛?撓主角戀情的不是門閥,卻是權力、金錢的糾葛;反面人物的特徵也非李益的薄倖,而是盧太尉的私門壟斷。以私門壟斷取代階級門第,再以壟斷彰顯俠行的構思,應當與湯氏的政治觀點及立場緊密相關。劇中既藉由霍小玉、黃衫客等俠者,對比出異於「私門」的價值選擇;但價值選擇的行動,終究仍需靠「公家」的權勢和秩序為保證。而湯顯祖對於公」的認知,既以「分義」為前提,「分義」的制訂權又在「公家」,那麼公家之於俠者,便又牽涉「個人」和「國家」間的相互關係。在價值判斷上兩者既有交集,但在自由的行使上卻也隱含齟齬。 萬曆十九年湯氏向皇帝上疏受挫後,眼光不再只向外聚焦於「君」及「天下」,心態並產生耐人尋味的變化。其由強烈冀望行俠於世,轉向尋求與世無傷。從編年的角度推斷,羅汝芳、李贄、紫柏,雖都曾給予他啟發或影響,但上疏失敗的挫折,才使其更為自覺三人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也使他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間的關係。他頻頻採取懺悔的修辭,以獲罪謫臣兼地方官吏的身份,發表個人感悟並倡導「天性」大義的言說。但看似返向性命、時自惕厲的同時,卻也難掩傷感及對政治場域的痛切反省。 同時引人注目的是,湯顯祖的創作力也在此後數年間臻至高峰。奠定其於文學史上重要地位之「四夢」,除《紫釵記》是作於萬曆十五年前後外,《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則各完成於萬曆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年,也就是湯氏自遂昌任上棄官還鄉的最初四年間。藉由可繫年之詩文,可見尋索人生歸宿,乃是其劇作巔峰期所關切的問題。並此歸宿的探求,不止為返鄉四年間詩文的主題。 從其劇作來觀察,任職南京期間寫成的《紫釵記》,「情」僅僅是烘托俠義主題的戲劇成素;至《牡丹亭》和「二夢」,才真正被突顯為戲劇整體的綱領。而這般區隔,又恰好和湯氏心態的轉折構成呼應。 縱使《牡丹亭》及「二夢」,「情」皆為導引主角行動的核心;然而迥異的和詮釋觀點,也顯示出聚焦於「情」,不代表就是從特定角度賦予其堅實不移的價值。或者說,這三部戲都是以「情」為介質,呈現其在不同思想脈絡中,侔契性命之道的「幾種」可能。參照萬曆二十六至二十九年間,湯氏詩文?奡M求歸宿的意向,既未透露重大轉變,卻也多線穿插的現象,正與此不相違逆。因此,即使肯定「情」確實為湯氏戲劇文本的關鍵詞,還需釐清其如何作為關鍵詞才有意義。經由對「情」與「理」、「情」與「法」、「情」與「想」、「深情」與「智骨」等範疇在具體文脈中的分疏,可見湯氏對「情」的界義方式不僅多樣,並且容許矛盾。「情」既可能指向「飛躍」,也可能指向「網繭」;且無論為何,它都和「法」、「想」、「智」等相對端點都共同形成生存張力的結構。 湯顯祖以戲劇之道為「人情之大竇」。「竇」在《禮記》為隱喻用法,到了湯氏筆下,雖然還是隱喻,但《牡丹亭》或「二夢」呈演的戲劇之道,重心則回到「竇」的字面意思,也就是「穴」或「孔竅」上。換言之,隱喻乃反身指向自己。所以如此,應和「情」何以成為關鍵詞有關。湯氏對於「情」的用法,不論彰顯其穿透束縛的性質,或陷入封閉的趨力,都涉及「單一」及「多重」觀點的問題。 如果說《牡丹亭》是以「似怪如妖」的現象表現「天然」,那麼「二夢」則是從凡情世俗的構成,暴露其怪誕虛妄。可以說,《牡丹亭》和「二夢」,前後選取了「情」的相對面來展演「真實」。「世界」是「單一」或「多重」?「真實」是「單一」或「多重」?「孔竅」既區隔不同的時空,也銜接相異的世界。「竇」之兩端,《牡丹亭》表現為「死」、「生」,「二夢」則展演為「夢」、「覺」。戲劇主角進入而後出之,便不再侷限於原本熟悉的「單維」時空、「一個」世界;或者說,「情」都經由「孔竅」而獲得某種照明或轉化。這種表現型態和思考模式,正是湯氏十分特殊之處。 戲劇創作就其對《易經•觀卦》?堙u觀我生」、「觀其生」的關注,不啻為推演「自我」與「世界」間諸多「可能性」又寓「道」於「樂」的場域。透過人物形象、場景意象等的經營,既使得戲劇之外的人生議題和感觸益形「可觀」;但戲劇文本又遠非作者一己順逆及相伴而來的命運感所能規範。易言之,其所謂「駘蕩淫夷」之美,就在能展現豐盈而活潑創化的生機。至於生機在何處?就「荒園」與「湖山石」的意象引申,即共同導向局限和穿越、顯和隱、死與生的辯證。而生機就何而言?從其觀點可以看出一種拆解習常,重視幽隱,並直探究竟真實的傾向。又如何是世界的真實狀態?無論從儒、釋或道來詮釋,所對照者皆為僵化局限或趨向封閉的世故或世態。就此而言,不僅《牡丹亭》,包括《南柯記》和《邯鄲記》,都透露對遠離「真實」之世俗儒者及其觀點的批判。 「戲」固然不同於「經制彝常」,但「遊戲之道」亦關乎嚴肅與神聖。他一方面由「戲神」之「創生」立論,另一方面又自「宜伶」之「抽離」成說。這與其劇作展演「情」與「真實」關係的兩重方式,恰可相互參照。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
作者:周宁强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性”、“情”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它们不同于西方对“性”、“情”的界定。中国古代文论中,“性”代表了全体,是永恒和稳定的内容,“情”则代表个体需要,它是变动不居的。二者是中国古人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探索的重要出发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源头。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与情关系定位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与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性与情关系定位则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学理论当中所隐藏着的精神本质。“性”、“情”的内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它们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长河中呈现着一种此消彼长的规律。本文主要以历史为线索,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出发点,论述性、情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中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章主要论述先秦两汉以及北宋时期在传统儒家以及程朱道学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所表现出的“以性束情”思想。现代研究一般认为程朱道学是新儒学阶段,在性、情论上,其与传统儒学都是从外部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提倡“礼”或“理”的规范来引导和提高人的善性,反对个体的情欲。在文学理论当中,以性束情论具体表现为“诗言志”、“讽谏说”、“教化论”等一系列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当中,而在文学理论的审美层面主要体现为提倡“中和”之美。第二章主要从老庄“道法自然”以及魏晋玄学的思想出发,论述魏晋与唐代时期“情性平衡”的文学理论思想。这一时期,不论是魏晋时期的“文气论”、“缘情论”、“酌理富才”还是唐代的“写意论”都集中体现了此间性情平衡的文学理论观念。过去人们习惯于从“诗缘情”这一概念出发,认为这是一个重情的时代,但是当时的情并不是片面的,性与情在当时的文论中不仅同时是两个重要的理论层面,而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当时的文学理论亦从人的自然需要出发肯定性、情。这种性情平衡理论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个体的人的觉醒,在这种文学理论中萌生着一种深刻的文学自觉精神,那就是文学为个人需要服务,文学创作要熔铸性情。在这种理论思想的作用下,在文学乃至其他艺术创作中都强调审美之“真”。第三章主要是介绍在陆王心学兴盛时期,由于思想解放所激发出来的“主情反性”的文学理论思想。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真正服务于人情之所好的时代,主情反性的文学理论思想充分肯定“情”在文学与人生当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论是李贽、汤显祖还是袁枚、王夫之等都明确宣扬“情”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在审美上就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痴”。
从晚明到五四:中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情”变:以《牡丹亭》《红楼梦》《伤逝》为线索
作者:孙立民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华古典自然观是天人合一。它在宋代新儒家思想中得到充实。到晚明,天人合一的方式却发生了一次重要衍变。从以德为基础衍变为以情为基础。而这里的情是以身体本能或者说以“人欲”为基础的男女之情。这一次衍变发生在心学思想家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中。这种设计表面上像天人合一的捷径,实际上包含了天人的悖论。《红楼梦》的以情悟道,它的不能团圆的结局是天人不能合一的挽歌。这次晚近中国自然观的衍变与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出现的以自我保存为基础的自然权利观似乎不谋而合。这可以解释五四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选择的取向,不是西方古典文化,而是近现代文化。
汤显祖诗论及其诗歌创作初探
作者:李胜利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内容: 汤显祖作为有明一代的杰出文学家,其诗论和诗歌创作特立独行。他论诗反对前后七子过分讲求格调与法度,也不同意只学盛唐,认为这样会限制诗人的才情,只能写出赝品。为此,他提出“情生诗歌”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求真、写灵性,并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性。 汤显祖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诗论,用真挚感人的自然之情融注于诗歌中。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到佛道隐逸、出仕用世、行旅游览、交往应酬等等;在各种体裁中,尤其擅长绝句和歌行。他的诗歌不仅在叙事、写景的安排、炼字遣词、句法和章法等方面,有意识的学习六朝诗歌,而且汲取了六朝诗歌的美学精神,在总体上呈现出“清”的特色。
王夫之《明诗评选》研究
作者:孟杰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歌选本之一,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对其诗学复古观、结构诗学以及全书的简要分析,较少把该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缺少较为深入、细致地总体性把握。而随着学界对于王夫之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关注,《明诗评选》作为其诗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试从明诗史构建的角度对于《明诗评选》作总体性把握,并分析《明诗评选》中体现出的诗学观以及其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姜斋诗话》三部著作的关系,这无论是对其诗学理论的研究及丰富还是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其诗学观均有较为重大的意义。本文计划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绪论主要论述《明诗评选》研究的现状,王夫之生平和《明诗评选》的版本问题以及选题的意义。第一章论述《明诗评选》的诗学观。首先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两大诗学传统作大致地梳理,并对王夫之“诗道性情,道性之情”的主情的诗学本体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在《明诗评选》中所体现出的批评标准进行系统的总结。第二章论述《明诗评选》的明诗史观。试从《明诗评选》建构的明诗史观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地研究与把握,可以使有明一代的诗学脉络以及主要诗歌流派的发展清晰、直观地显现出来。王夫之对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诗歌流派大加批判,而极力推崇明初诗人刘基、高启等人及其作品,于明中后期则选取杨慎、徐渭、汤显祖等人的诗作,对于个体诗人的重视是前人所没有的。王夫之以此来建构明诗史观,可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第三章论述《明诗评选》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姜斋诗话》之间的关系。通过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反对建立门庭的态度以及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进行系统地阐述,充分发掘几部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为结论,通过选诗意识,论述王夫之建构的明诗史以及《明诗评选》表现出的诗歌理念,并结合文章前几部分进行总结性梳理。总之,《明诗评选》作为王夫之重要的评选作品之一,在构成其诗学体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明诗评选》,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学界对王夫之诗学体系的认识。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