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以美国汉学为主
作者:汪妍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案头文学和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牡丹亭》自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初具规模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国外的《牡丹亭》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由于海外汉学的《牡丹亭》研究选题多、范围广,难以一一介绍叙述,笔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在海外的《牡丹亭》研究成果中,美国和日本可谓是各领风骚。然而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对于原文准确性的语言因素的考量,笔者选取了美国《牡丹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介绍评介,同时,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选取较为热门的几个研究重点,分为主题研究、“梦”的研究、海外传播和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每个方面则分别选取对应观点迥异的论文作品各两篇作为佐证进行论述。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艾梅兰和夏志清两位汉学家的著作。他们分别从“情”和“时间”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主题做出解读,将《牡丹亭》放到时代背景和汤显祖的个人创作中做整体观照,呈现出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审美趣味。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选取了李惠仪和吕立亭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古典,一现代,通过对比,了解美国汉学界《牡丹亭》研究思路的转变。第三部分,针对《牡丹亭》对于后世文本和社会的影响意义这一主题,选取了宇文所安和高彦颐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最后一章,笔者介绍了海外《牡丹亭》演出舞台上两部重要的表演:彼得·塞勒斯的歌剧版《牡丹亭》和陈士争的传奇版《牡丹亭》。通过对着两次演出概况的介绍,可以从传播的角度窥得《牡丹亭》从文本到舞台传播上贯穿始终的两种模式,即:一部分的研究者沿用中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将《牡丹亭》放到整个明末清初背景中去观照;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采取“他者”的眼光,将《牡丹亭》套入西方理论之中,作为研究工具或文化载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见微知著,帮助我们将中国文化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推广开去。
汤显祖文学思想的人性意识
作者:张祥丽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是我国明代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在明代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压制越来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举起了“以情反理”的大旗,他在作品中热情歌颂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他将“情”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高度,通过对情的热烈歌颂,彰显了人的最本质的生命需求和自然天性,闪耀着人性意识的光辉。在宋明理学压制人性的时代,汤显祖的出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文学思想及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性意识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怀着对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极大兴趣,本人尝试从人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汤显祖的文学理论思想和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在前言部分交代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性意识概念、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思想背景。论文主体分六个部分来论述:追求“至情”,灵性、意趣和超现实的表现形式,美好理想和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和个性解放,对“恶情”的揭露和批判,价值及影响。
汤显祖诗研究:思想历程的建构与「家」的探讨
作者:陈孟妘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論文以湯顯祖詩為一個研究整體,並以湯顯祖的思想發歷程為討論脈絡。本文首先由湯詩中「住宅場域」和「家庭場域」兩類「家」的意象著手,提出其象徵意義乃為湯顯祖背負振興文治武功之家族使命的思維,也即是「家」的思維。再透過對「家」的追蹤,建構出湯顯祖由「家」而「生」而「情」,再由「情」重新定位「家」的思想發展歷程。這一個思想歷程,同時也是湯顯祖一生實踐並整合個人生命與家族使命的過程。透過這一個思想歷程可以發現,湯顯祖個人所欲展示的也是現代研究主要建構出的,那一個獨立而獨特且洋溢著個人精神的自我形象,其實走過長期的人格矛盾與思想衝突的過程;且這一個個人形象最終是重新紮根在家庭中本然的親親之情上。
“临川四梦”释梦
作者:郑越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临川四梦”中涉及梦境的描写,一部较之一部篇幅长,且梦境时间跨度大。四梦立意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连贯性、统一性。都围绕“情”展开叙述。“情”是汤显祖文学观念的重要内涵,四梦通过“梦”表现“情”的发展、深化、升华。“临川四梦”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的梦中之情。梦境与人生意识相勾连。梦境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审美手段,寄托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哲思。本文分三章阐释。第一章展示四梦中的梦境描写,并比较各自的特色及异同。第二章“释梦”,以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分析四梦中涉及到的梦境,并从入梦原因、释梦方法、叙梦场景的角度入手,解释四梦之“梦”;第三章探讨四梦的共同主题,即“情”。第四章探析四梦的悲剧意蕴,主要从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和悲剧的表现形式入手,探寻自由生命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对立,以及整理理想的追求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主要涉及悲剧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等,探寻梦境与意识的关系。梦中之“情”尽管分善恶,但他们无疑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本文最终落脚点放在“梦”上,分析剧作所表现的“梦幻”和“梦想”色彩背后的深层含义。四梦是一个艺术整体,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汤显祖思想发展的过程。
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以美国汉学为主
作者:汪妍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案头文学和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牡丹亭》自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初具规模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国外的《牡丹亭》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由于海外汉学的《牡丹亭》研究选题多、范围广,难以一一介绍叙述,笔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在海外的《牡丹亭》研究成果中,美国和日本可谓是各领风骚。然而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对于原文准确性的语言因素的考量,笔者选取了美国《牡丹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介绍评介,同时,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选取较为热门的几个研究重点,分为主题研究、“梦”的研究、海外传播和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每个方面则分别选取对应观点迥异的论文作品各两篇作为佐证进行论述。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艾梅兰和夏志清两位汉学家的著作。他们分别从“情”和“时间”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主题做出解读,将《牡丹亭》放到时代背景和汤显祖的个人创作中做整体观照,呈现出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审美趣味。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选取了李惠仪和吕立亭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古典,一现代,通过对比,了解美国汉学界《牡丹亭》研究思路的转变。第三部分,针对《牡丹亭》对于后世文本和社会的影响意义这一主题,选取了宇文所安和高彦颐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最后一章,笔者介绍了海外《牡丹亭》演出舞台上两部重要的表演:彼得·塞勒斯的歌剧版《牡丹亭》和陈士争的传奇版《牡丹亭》。通过对着两次演出概况的介绍,可以从传播的角度窥得《牡丹亭》从文本到舞台传播上贯穿始终的两种模式,即:一部分的研究者沿用中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将《牡丹亭》放到整个明末清初背景中去观照;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采取“他者”的眼光,将《牡丹亭》套入西方理论之中,作为研究工具或文化载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见微知著,帮助我们将中国文化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推广开去。
从《紫箫记》到《紫钗记》:汤显祖创作中“情”的演变
作者:李超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称若士,自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自幼天资聪颖,擅长作五言、七言诗歌,为人刚直,颇爱结交“气义”之士,万历五年(1577)和万历八年(1580)因拒绝首府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落第。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始于万历五年(1577)的《紫箫记》,好友帅机称其为“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开始将《紫箫记》改编为《紫钗记》。本文是对汤显祖处女作《紫箫记》和“玉茗堂四梦”第一部《紫钗记》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紫箫记》反映了“情”与“时间”之冲突,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时间”的“怀疑”,《紫钗记》则突出了“情”与“社会”的抗衡,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情”的“确认”,从《紫箫记》到《紫钗记》,展现了汤显祖创作中“情”的演变过程。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