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清古诗选本个案研究
作者:景献力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古诗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古诗选本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目前,古诗选本的情况芜杂不清,对它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选取了《古今诗删》等八部明清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古诗选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它们所确立的评价基准和最佳典范的分析,从更细致的层面上来探讨明清两代人关于古诗的理论主张。由于本文着重于个案研究,所以对一些前人较少注意的地方有更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如李攀龙的具体选诗与其理论主张之间的差异,陆时雍对宫体诗的高度评价与时代思潮的关系等等。但个案研究也同时带来了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不足,故本文在绪言中对明清人关于古诗理论主张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以加强古诗选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对于不同时代古诗选本的特色,古诗选本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关系等问题,本文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立足于古诗选本,通过客观的描述与分析,于细致处对古诗选本及一些相关说法做更为深入的阐述,是本文的主旨。
明清文言小说评点之叙述理论研究
作者:杨艳文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以还,文言小说评点复苏,在白话小说评点的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评点本数量日趋丰富。王世懋、汤显祖、屠隆、袁宏道、冯镇峦、但明伦、何守奇、王士祯、张潮以及烟花子等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无名氏,是评点中的主力军。在他们零散和芜杂的评点之中,针对文言小说叙述特色做出的理论阐述闪闪发光,尤其是围绕《世说新语》、“虞初”系列小说选本、《聊斋志异》、《萤窗清玩》做出的评点,因使用了一系列形象而生动的术语显得越发耀眼。笔者在爬梳这几部文言小说评点的基础上,抉出其中就叙述艺术而发的内容,最终从人与物的叙描、情节的曲转展收、叙次脉理以及叙述风格这四大方面总结了文言小说叙述理论。人、物是文言小说叙写的主要对象,评点家们对不同作者使用的描摹笔法做出了不同的品评。李贽、王世懋、田中等人称《世说新语》写人“状得佳样出”,并对人物“一一呵活眼前”背后的时间机制有所揭示;汤显祖等评点家,从人物的形神、姿态、口吻入手,以“摹形”、“抉神”、“娇态如画”、“口中吐出”等术语抉出了“虞初”系列小说“活画”人物时蕴藉的匠心;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则从《聊斋志异》兼顾“人”、“物”特性的叙写特色中,总结出了“栩栩欲活”的传神绘影之笔、“双管齐下”的互写法、浓墨重彩的“大落墨法”、“垫衬加一倍写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虚实写法以及“穷形尽态”的极写之笔;烟花子用“由虚入实”、“由浅入深”这类具有辩证意味的术语来总结《萤窗清玩》中的人物描摹法,并首次针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提出“越是放松处,越是吃紧处”的理论命题。情节是文言小说叙事的基本单位,评点家们立足于小说文本,总结出了一套别有韵味的情节曲转展收理论。他们就情节的导引和生发阐发出“拔草寻蛇”、“春云渐展”、“绝处逢生”三种形态;从情节的波澜起伏中点出“转”、“曲”、“顿”、“波”、“惊”“险”五大增添趣味的笔法类别。此外,情节中伸缩变换的文势、张弛有度的节奏、令人捉摸不透的悬念、人物的嵌入与情节的深化、颖然有趣的小语点染以及巧妙收束,评点家又分别使用“蓄字诀”、“从险峻处望有平静处”、“作葫芦提语”、“卷石小卉,尽多生趣”、“小小点缀绝佳”、“临结出奇”等特色术语和命题进行揭示。文言小说注重叙次脉理问题,明清评点家依循不同文言小说的特性对各篇故事中段落与段落间的“肌理”和“针线”进行了揭示。《世说新语》在大结构上呈现出“条分类举”之散式,而单则故事内部却“次序有映应”;“虞初”系列小说专注于“起结”、“序次”和“关锁照应”;《聊斋志异》在脉理布设上有五条秘诀,即作为全篇意旨统摄的“立胎”、开篇定局的“提笔”、紧密相承的“过脉”和远距离呼应的“伏应”、提点文脉的“拖”“带”“串”、用于弥缝的“追”“补”“斡旋”和“不漏”之笔;《萤窗清玩》则沿承了此前的文言小说的叙次笔法,烟花子称之为“伏”、“逗”、“张本”、“应”。通过评点家的阐述,我们发现,文言小说的叙次和脉理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理论沿承关系,在前后照应的通贯笔法上呈现出共性。叙事风格能够直观反映出文言小说叙事与白话小说甚至是其他体裁叙事的差异。从文言小说评点家的揭示来看,文言小说叙述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限于篇幅而呈现出“一语千里”的“简括”之风。这一重风格具有寓精炼之法格、数语便叙事“净”“足”、走笔巧“捷”不缠绕的特点,具体可通过“趁水生波”、“顺手牵羊”、“口中点出”等“省却无数笔墨”的笔法来实现。除“简”外,恍然如真的“怪幻”“迷离”色彩、“用笔不复”的矫变文心、“愈嚼愈觉有味”的深约风致也都是评点家们从文言小说叙述实际中总结而出的风格。文言小说评点看似琐碎,但正如黄霖先生说的那样,它外杂而内整、形散而神完,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内涵,彰显着中国特色。越过文言小说评点的芜杂外表,深入挖掘其中内蕴的叙述理论宝藏,探求其叙述理论逻辑,不仅可以直观掌握文言小说的叙事格局,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叙事理论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邯郸记》与《南柯记》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
作者:毛宜敬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共同代表了汤显祖在戏剧方面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四部作品无论是在文本传播还是舞台传播上,都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尤其是《邯郸记》《南柯记》,它们思想艺术上的高超性与其在受众当中呈现出的传播弱势形成鲜明的反差。对《邯郸记》《南柯记》传播情况的探讨,将有助于总结戏曲作品传播的影响因素,从而以此为鉴,反思当代戏曲传播日渐式微的原因,望能对今日戏曲艺术之推广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整理统计了二梦明清时期包括全本、选本、改编本在内的文本与舞台传播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新闻传播的 5W 理论,以二梦的传播背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为切入点,分析促使二梦得以传播的原因;通过与《牡丹亭》《紫钗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接受者两方面的比较,探讨阻碍二梦传播的因素,以及《南柯记》较之《邯郸记》的传播更为弱势之缘由。
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
作者:龔蘭蘭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攀龙在生前身后受到的各方批评与阐释按照历史时代的发展,可以大致以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明后期,明清之际和清前中期及以后的顺序进行梳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主要成员王世贞对李攀龙虽也有部分批评之辞,但总体上仍持维护、赞美的倾向,谢榛与李攀龙之间的恩怨纠葛则使李攀龙个人的品德和形象蒙上阴影。受到王世贞提携的胡应麟、屠隆等人表现出明显的“抬王抑李”倾向,开始对李攀龙的文学创作进行否定。与复古派文学宗尚相左的唐宋派、徐渭、汤显祖等诗文名家也对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提出了质疑。万历年间相继兴起的公安派、竟陵派虽对李攀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但批评态度最后又趋于缓和,表现出调和的倾向。到了晚明,许学夷及云间派又再次对李攀龙及复古派表现出肯定、支持的倾向,从而引发了钱谦益对复古派的全面批判。钱谦益对李攀龙的批评不仅影响了虞山派及吴乔等人的态度,也成为李攀龙批评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攀龙在明清之际唐宋诗大争论里成为了十分受瞩目的批评对象。清初三大儒及其弟子也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对李攀龙及复古派在明代文学和思想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清前期,无论是在批评领域颇负盛名的叶燮、朱彝尊,还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备受瞩目的王士祯,也都对李攀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李攀龙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的优劣得到了更为详尽的剖析。到了清代中期,沈德潜、袁枚对李攀龙的批评也更趋向于调和,以尽量规避前人已有的批评论断。雍乾之后,对前代已有的各种批评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成为突出特色,批评家对李攀龙的关注与热情最终消解。
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
作者:龔蘭蘭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攀龙在生前身后受到的各方批评与阐释按照历史时代的发展,可以大致以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明后期,明清之际和清前中期及以后的顺序进行梳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主要成员王世贞对李攀龙虽也有部分批评之辞,但总体上仍持维护、赞美的倾向,谢榛与李攀龙之间的恩怨纠葛则使李攀龙个人的品德和形象蒙上阴影。受到王世贞提携的胡应麟、屠隆等人表现出明显的“抬王抑李”倾向,开始对李攀龙的文学创作进行否定。与复古派文学宗尚相左的唐宋派、徐渭、汤显祖等诗文名家也对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提出了质疑。万历年间相继兴起的公安派、竟陵派虽对李攀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但批评态度最后又趋于缓和,表现出调和的倾向。到了晚明,许学夷及云间派又再次对李攀龙及复古派表现出肯定、支持的倾向,从而引发了钱谦益对复古派的全面批判。钱谦益对李攀龙的批评不仅影响了虞山派及吴乔等人的态度,也成为李攀龙批评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攀龙在明清之际唐宋诗大争论里成为了十分受瞩目的批评对象。清初三大儒及其弟子也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对李攀龙及复古派在明代文学和思想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清前期,无论是在批评领域颇负盛名的叶燮、朱彝尊,还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备受瞩目的王士祯,也都对李攀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李攀龙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的优劣得到了更为详尽的剖析。到了清代中期,沈德潜、袁枚对李攀龙的批评也更趋向于调和,以尽量规避前人已有的批评论断。雍乾之后,对前代已有的各种批评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成为突出特色,批评家对李攀龙的关注与热情最终消解。
明代性灵说研究
作者:王颂梅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明至清初的文學理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繼魏晉之后最具系統的時期。它明顯的分為兩大派,正方的格調派與反方的性靈派。兩派對立了近三百年,墨守輸攻,互有消長,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對象。本文旨在以專史的眼光,對性靈派的背景、成因、沿革、消長和得失做詳細的敘述,然而性靈派為反對格調派而生,故不得不對格調多所著墨;格調派又是順應時代的產物,故又不得不對明代環境做全面性的了解,以證明性靈理論的反時代性。因此本文結構分「背景篇」和「理論篇」兩部分,背景篇四章,第一章「明中葉前的黑暗時代」敘述明太祖摹擬秦漢的恐怖統治以及百年黑暗期的影響;第二章「摹擬王國的建立」分析前后七子和時代的關系;第三章「明中葉后的庸俗文化」探討低級士人中俗學偽學的干擾作用;第四章「浪漫思潮的興起」則從王學、禪學、蘇學說明性靈理論的由來。理論篇共十一章,首列明代格調詩論概說,其次依序討論王守仁、王畿、唐順之、歸有光、徐渨、李贅、焦竑、湯顯祖、袁宗道、袁中道、鐘惺、譚元春、錢謙益等性靈派人物。論時代可分中明、晚明、清初三期;論有作者思想家、文章家、戲曲家、談藝家兼詩人;論性質則有消極浪謾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之分。本文參考獻以第一手資料為主,包括以上諸家詩文集、詩話及評選之作,其次輔之以明清史料和民國以來之相關著作。研究方法主要運用「比較」的觀念。在性靈派中比較各家的理論,以見其斟酌損益,由簡而繁的軌跡;在哲學思想和文學理論間,比較王學與性靈、程朱與格調聲氣相通、步步步合拍的現象;在正統派和反對派之間,比較其理論核心和各專題的扞格之處, 在時代方面,以秦漢、魏晉、齊梁與明初、中晚明參照。在進行比較之余,亦就能力所及,對異同現象給予合理的解釋,以增加了解和接受的程度。并且也希望經由這這兩種方法, 建立一個大和間架,使孤立的現象有所附麗,使若干疑點得到澄清,這便是本文一點小小的心願。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