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李攀龙研究
作者:蒋鹏举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课题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二十一节六十八子目。对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从生平经历到文学观念、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分析,涉及的内容及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状况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在大陆学界尚未有专著研究李攀龙这个作家的前提下,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确立选题。 第一章考察了李攀龙的生平经历。本着“知人论世”原则,按作家行踪分五个阶段,重点有二:其一,任职京城、顺德时期(1546~1556),转捩时代风气,揭橥复古要义,组建后七子派诗社,掀起复古运动的新高潮。其二,归隐历下时期(1558~1567),肆力文学创作,沟通南北诗风。攀龙自32岁中进士到57岁去世,一生三仕三已,为官时间总计不过十六、七年,无论任职何处,都奉公守法,敬业爱民,留下清正廉洁的美名。他至孝侍母,爱护家人,关爱朋友,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性格孤介亢直,个性鲜明,不善结交,有自己的交游原则,常率性而为,不依违行事。因仕途蹇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第二章梳理了李攀龙作品的刊刻和流传情况。作品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文学风气的迁移,本章主要着眼于文献学的意义,对作品的结集情况以及编...
济南诗派研究
作者:张晓媛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对明清诗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济南诗派”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空间范围上,选择“府”这一行政区域范围作为研究的根本承载体;以属于本地区籍贯的诗人为论析、评价对象;在本地区生活过、有文学创作活动的客籍作家也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时间跨度上,自明弘治时到清康熙朝止,将济南诗派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三位领袖人物边贡、李攀龙、王士稹为核心,梳理出济南诗派由明代到清代,随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古澹一格调一神韵三阶段的流变线索。从而为更全面地认识明清诗坛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试以五个部分和两张附表对明、清济南诗派的概况进行研究。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济南诗派名称的由来,对其时间、空间重新进行定位的依据,以及目前国内学者对济南诗派和其核心诗人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介绍了济南诗派第一阶段的概况。着重阐释了这一阶段济南诗派领袖边贡调丽情真、古澹闲适的诗风,以及对本阶段其他济南诗派成员的影响。并介绍了这一时期较重要的济南诗派成员:边习、杨巍、刘天民。 第二章,介绍了济南诗派走向繁荣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以李攀龙为济南诗派领袖。他作为当时海内诗坛盟主,倡导雄浑高华的复古格调,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了大批诗人,如:许邦才、殷士儋、袭朂、华鳌、谷继宗等,他们围绕在李攀龙周围,成为这一时期济南诗派的中坚力量。 第三章,介绍了入清后,济南诗派进入鼎盛的第三阶段。领袖王士稹本人的突出成就及完备的诗歌理论,使“神韵”成为诗坛的主流风气。同时,他身居高位且门生故吏遍天下,毫无争议的成为诗坛的“一代正宗”。王氏家族的诗人与王门诗人,人数众多,创作颇丰。 结语部分,概括了济南诗派成员的共同特点,阐释了地域传统对济南诗派的影响,并梳理了明确的诗派流变线索。综上所述,济南诗派领导了时代的潮流,成为济南文学乃至齐鲁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昭示着明、清山东诗坛的辉煌。 附表部分,分别列出了明代、清代济南诗派成员表,便于对济南诗派人员构成有更直观的体认。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作者:张青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汤显祖诗歌中所体现的“情”的内涵。“情”的主观色 彩极浓,不同的人对“情”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学形 式中,其所理解的“情”也有不同的侧重。对汤显祖而言,他所理解的“情” 在戏曲作品中表现为男女情爱,而在诗歌作品中则表现为对理想、信念和自我 实现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出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和 “诗言志”的诗歌传统决定的。 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的合理欲求日益冲破理学和礼教的束缚,逐渐得到肯 定、释放和张扬。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汤显祖的人性学说既与传统儒学尤 其是宋明理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坚持天命纯善与 明心复性这一点上,汤显祖与宋儒几无二致。同时,他又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接受了“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肯定人出自天性的一切合理欲求,其中, 既包括男女自然情欲,也包括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诗歌这种“生生之仁” 的哲学思想与“诗言志”的诗歌传统相结合,使汤显祖的诗歌创作中所表现 的情感与个人理想、价值观紧密结合,从而呈现出雅正、理性、冷静、深沉的 特色。虽然汤显祖在诗歌创作中力主“情生诗歌”,认为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动 力,而很少关于“言志”的论述,但通过分析他的诗歌作品便可发现,其作 品中所表现的“情”恰恰是受理性节制的、与理相统一的“情”,符合“情理 统一”的古典诗歌审美特征。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情”在汤显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一、养亲齐家之衷。在汤显祖反映伦理亲情的诗歌创作中,既有对祖母、 父母的拳拳之忱,也有对兄弟的棠棣之谊,对妻室的伤别之恨,还有对儿女的 眷眷之思。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多为日常小事和人之常情,却营造出一种和睦融 洽、情义融融的家庭伦理温情,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封建家庭中的长子长孙, 对于建立和维护家庭伦理规范的强烈责任感。 二、忠君忧国之思。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朝政一片混乱,人民生 活困苦不堪,整个明帝国的统治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在这种时局状态下的汤 显祖一方面对君主保持发自心底的真诚敬意,另一方面又对国计民生充满了深 深的忧虑。他在诗歌中随时表现自己对君主和皇室的无限忠诚,同时又对皇帝 怠政、权相当道、矿税、特务统治、腐败的边市等种种弊端产生忧虑和愤懑之 情,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则报以深切的关心和同情。 三、壮志难酬之悲。在儒家积极入世人生理想的感召下,聪明好学、才华 横溢的汤显祖满怀出宦人仕、光宗耀祖的美好梦想。然而混乱的时局使他的希 望成为泡影,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在诗u作中倾吐自己欲进不能的 苦闷和既退不舍的惆怅。在朝为官时,山于年轻气盛,壮志难酬之憾尤为慷慨 愤激,而被迫弃官归家后,这种怀才不遇之感山激切扬厉变得沉着感伤。 四、师友全交之谊。汤显祖的一生师友交往范围甚广,他的两千多首诗歌 多是与师友之问的赠答唱和之作,所以他的相当一部分诗歌是为师友而作。其 11I,仁对老师戴询时冲念,对少年知交帅机、饶杉、周宗镐的思念,对同僚丁 此吕不幸遭遇的不平之叹,还有对达观、李赞等个性解放先锋的尊重与仰慕。 第一部分论述具有主‘惰特色的汤显祖诗歌在诗歌史上所起到的承前启后作 川。 通过对汤显祖诗歌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汤显祖与复古派之间存在着千丝 J]缕的联系。汤显祖对复古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侧lgu剽窃的不良诗风上, 而在理论与创作方面则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是张扬惰感。复古派井非不重视情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出于过 分地注重摹拟,反而将情引向了误区。汤显祖同 请放在诗歌创作的首要位 皆,人这 伺题上,他与复古派并无乖谬。二是重格调。学习古人格调,遵循 r’I人认式是复.\掀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汤显祖虽没有关于格调的具体阐述, fH K创仆‘锄尖木身则体现了复古派所提侣的格调。三是关于学古。复古派力卞 于,占,汤显州山并不排斥学古,而且对十六朝与唐代诗歌均有深厚的修为,只 枯他的学占方法更为灵活而已。 人反对复;’i派泥.\拟古的“赝古”风气上,汤显祖与三袁的观点是一致的, 【叫I4,他的理沦上张还深刻影响了三袁的“性灵”理论。这种影响又表现在 个八川1:·足尚良。汤显祖主张写作要说“真实语”,三袁也认为诗文应抒 ’5作家的久久仿感,I&是自然大性的流露。二是通变。汤显祖认为“吐纳性 伙,泅极大F之变”,将“变”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三袁则提出文学的可贵 之处就P:“变”,代袭旧制只会让文学僵化不前,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三是 务奇。汤拈祖认为文学创作要有灵气J能入神,想要有灵气就要先做奇士。三 哀问什]:卅。打胜帅沾自然,从心而出,不蹈袭前人而自出新奇。 总上,汤!;杆*以其诗歌中鲜明的}情特色,上承复古派高格朗调的美学 心求,】叫.I公“么派独打忖灵的九…J,介十国诗歌?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