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金陵唐振吾刻本《南柯记》考
作者:朱秋秀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金陵唐振吾刻本《南柯记 》是孤本。其题词署名为“万历丙午夏至汤显祖书”,臧懋循改订本题词则署名为“万历庚子夏至汤显祖题”。丙午,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庚子,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两者相差整整六年。除题词之外,唐振吾刻本还有许多内容方面的改动。现存明代各版本,金陵唐振吾刻本与各版本的关系,《南柯记》的成书年代以及其佛教思想,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李攀龙唐诗选研究
作者:毕伟玉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唐诗选本的大量出现,使唐诗学出现了一个繁荣期。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格调派唐诗观成为明代唐诗学的主流思想,在“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下,产生了代表格调派诗学思想的唐诗选本--《唐诗选》。《唐诗选》问世后,流布海内,为后学宗工,影响极大并波及海外,出现了众多的笺释批注本和派生版本。但对《唐诗选》的研究多概以复古说的标本,或简单的认为是后世托名和伪作,对其众多版本尚未进行细致梳理。相对于其他唐诗选本来说,《唐诗选》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唐诗选》在流传中出现了众多的笺释批注本以及派生版本,本文将对其版本及流传情况作一番梳理;评点文学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后世对《唐诗选》的评点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评点的研究,既可以对《唐诗选》在当时的流传作一番观照,也可以见出这些批评者通过对《唐诗选》的批评所体现出来的诗学观;《唐诗选》在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拟以五言古诗为例,以一二名家所论为代表,略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后世对其接受情况。另外作为唐诗选本,《唐诗选》是不多的对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本之一。《唐诗选》在日本汉文学史上甚至起到了改变一代诗风的作用,文章最后部分将对此作一番介绍。
艾南英《天傭子集》研究
作者:殷金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艾南英及其古文集《天傭子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艾南英的生平及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其次,分析了《天傭子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并比较了几个主要版本的异同之处。接着,本文重点探讨了艾南英的八股文理论,总结出他以古文为时文的文论体系。最后,归纳了《天傭子集》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图寻求出《天傭子集》在后世湮没不闻的原因。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一方面对艾南英其人其文有了更为客观细致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明末时文也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萧士玮及其小品研究
作者:邹本芬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萧士玮出生于晚明时期,他个性率真、博学多才,小品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萧士玮在明末清初颇有文名,汤显祖、钱谦益等文坛名家都对其有较高的评价。然而,如今他的人名、文名都鲜为人知,这与他小品达到的成就极不相符。有感于此,本文通过阅读、校点萧士玮的全部文学作品,全面梳理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的版本以及小品创作情况,以期还原一个在晚明文坛具有一定价值的小品作家的基本面貌,并力求给其一个相对客观的文学史评价。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对萧士玮的家世、生平、交游进行介绍,揭示其小品创作的内外动因。萧氏家族既是官宦世家,又是书香门第,对萧士玮的影响一是矛盾性格的养成,二是多种兴趣爱好的培养,三是兼济天下的人生志向的确立。萧士玮一生经历坎坷,大致可以分为成长求学期、入仕为官期、退居休养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萧士玮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小品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萧士玮一生交友广泛,这对其个人生存状态、创作心态、创作理念、创作内容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为萧士玮著述的版本考证,主要对《春浮园集》的存佚、馆藏、著录内容、版式特征、源流情况等进行梳理。《春浮园集》现今存佚情况、馆藏情况和各大目录书记载的内容有一定的区别,值得考证。著录内容方面,《春浮园集》在流传过程中,一共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清顺治十四年萧孟昉增刻了部分诗文,二是乾隆时期四库馆臣对《春浮园集》中的部分集子进行全毁和抽毁。其他各个版本的内容皆围绕这三个版本变化。版式变化方面,在收集到的各个版本中,《春浮园集》的版式变化不大。源流方面,《春浮园集》的源流情况较为复杂,限于有的版本已经散佚,难以做到系统的源流梳理,只能尽可能对其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断。第三章主要对萧士玮小品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坛地位进行研究。萧士玮小品的主要内容有园居悠游、读书修身、羁旅行役和忧国忧民四部分;萧士玮小品主要呈现出简洁瘦劲、萧散自然、雅俗共融三个艺术特色;萧士玮小品在文坛的地位主要经历了小有名气、蜚声海内、由盛转衰到现在知者寥寥四个阶段。鉴于萧士玮在小品文坛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今天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董解元西厢记》曲谱格律研究与曲乐文献辑录
作者:于丽佳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董解元西厢记》(后称《董西厢》)的刊梓和传抄主要集中在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其版本主要有嘉靖本、海阳风逸散人适适子重梓本、黄嘉惠刻本、屠隆校本、张羽钞本、汤显祖评朱墨本、闵齐伋本、闵遇五刻六幻本、明刻残本、暖红室本、陶乐勤重编铅印本、长白秀琨节选本和《董子西厢大成》本,凡十三种;其曲谱主要见存于《九宫正始》、《北词广正谱》、《曲谱大成》和《九宫大成》之中。《董西厢》为诸宫调之体,其处于词递变为南北曲的宋金时期,其所用曲调,部分确为唐宋大曲、曲子词和流行歌曲之苗裔,其和词调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和词调面貌大异者、有词调的基本面貌者和依稀有词调面貌者;又考之曲谱,发现有部分曲调确为明清南北曲所沿用;在用韵上,今以《中原音韵》检验之,发现其已经出现了入声与三声通押、合韵混押和单纯押同一韵部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向曲韵过渡的特点。现存《董西厢》古乐谱主要存于《九宫大成》,《曲谱大成》只收3曲,原书未见,今以《九宫大成》谱为据,共得乐曲138支15片,又于《北词广正谱》中辑出曲调19支,《九宫正始》辑出【点绛唇】1支和【双生叠韵】3片,并对乐谱的宫调、音高、板式、曲式的音乐特征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以期为《董西厢》的音乐研究添砖加瓦。诸宫调伎艺虽早已在舞台上失传,但《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保留了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的演唱过程,这当也是说唱《董西厢》的一般程序,总而述之,其在演唱前大概要悬挂招子,开场前先有院幺一段,以稳住看客,再由一位老者开呵,演唱时以锣、鼓、板、笛、弦乐器等为伴奏,由一人又说又唱,并于紧要关头处索要赏钱。
《东坡志林》研究
作者:王梁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东坡志林》是苏轼生前“手泽”的汇集,是苏轼日常生活最鲜活的记录。但直到今年来,《东坡志林》的研究相对苏轼的诗词文的研究而言,显得冷落,而且没有有分量的专著。本文选取《东坡志林》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东坡志林》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东坡志林》在苏轼的作品中是特别的一类,其研究方法自然不同于诗文的研究。前面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古代典籍的研究,必须先具备文献学的基础。版本是文献最直接的显现方式。《东坡志林》从传世之日起,就存在着争议,不仅仅是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更多是版本的互异问题。传世《东坡志林》就有三个通行版本,之间的关系必须辨证清楚,才能开始其他的工作。本文遵循了前人的方法,首先考辨《东坡志林》的版本系统。《东坡志林》虽然是苏轼所作,但其编订却是在苏轼死后,于是就存在编次窜误,甚至伪作。不对版本源流及其系统做一个考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可靠文献来源。本文特别将前人对《东坡志林》的版本研究的成果,以表格的形式作了反映,罗列了各种版本的源流,及其前人研究的成果,努力做到对《东坡志林》复杂的版本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在有了坚实的版本依据后,本文梳理出来一些业已被证明是存疑或作伪的作品,在后文的引用及其研究中,就避开了这些作品。这也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文学史中,《东坡志林》一直以笔记小说的身份出现,随着今年来学者们对笔记小说研究的深入,这一定性值得商榷。本文简要介绍了“笔记”及其“小说”各自的发展脉络,对《东坡志林》的性质重新做了定性,将《东坡志林》从“笔记小说”的误读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东坡志林》的内容作了分类。由于《东坡志林》内容纷杂,合理的分类,以简御繁,会给后续的相关研究带来很大帮组。本文的在借鉴前人分类基础之上,将《东坡志林》分为五大类:小说故事类、历史轶事类、史评史论类、考据辨证类、杂文随笔类。在这个分类基础上,展开对《东坡志林》艺术性的分析。前人虽然对东坡诗文的艺术分析已经很充分,但《东坡志林》做为散文小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艺术风格上,先总体对《东坡志林》做而来分析,总结出《东坡志林》重在写意和平淡中见新奇的艺术风格。在具体的艺术分析中,本文从艺术手法和语言艺术两个角度,结合《东坡志林》中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提炼出了一些结论:在造境上,借鉴诗词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在描写上,善于抓住人和事物的本质特点,写人状物惟妙惟肖、神采飞扬:在叙述上,夹叙夹议,以画龙点睛之笔表达真知妙想:在语言上,善于运周雅俗共赏的语言,活泼泼的口语。《东坡志林》作为这样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小品,从出现以来,就对当时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团结在他周围的一批苏文子弟,模仿《东坡志林》的风格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宋代以后,《东坡志林》做代表的一种文人小品,被发扬光大。尤其在明清时期,小品文的成就达到顶峰。从明代的归有光到李贽,再到袁宏道、汤显祖,在到清代的冒辟疆、沈三白,在延迁至现代,苏轼《东坡志林》多代表的文人小品神韵,一直被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在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审视过《东坡志林》后,我们更应该加深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问题:《东坡志林》是东坡生活最鲜活的记录。这正是《东坡志林》最大价值的体现,也是本文研究的结穴之处。我们透过《东坡志林》看到了苏轼最真实的性情,还原了苏轼温情脉脉的现实生活的面面,加深而来对苏轼伟大人格的理解。这才是《东坡志林》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