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从黄粱梦故事的改编看元代文人心态——以马致远的《黄粱梦》为中心
作者:张凡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黄粱梦”的故事由来已久,其雏形初现于战国时期,经过六朝小说、唐传奇、元杂剧、明传奇、清小说等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改编,“黄粱梦”故事背后的意蕴愈加深刻。同一故事底本在不同时期的改编,必然会折射出这一阶段独特的文人心态。元代的统治政策和科举的时断时续使文人地位骤降,居于社会底层,也使当时文人的心态极为复杂。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是这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元代文人压抑、矛盾、消极的思想和心态。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写“黄粱梦”故事的流变和文人笔下的“如梦人生”。“黄粱梦”故事从战国时期出现雏形到唐代《枕中记》基本框架形成,两宋时期在民间信仰和宗教影响下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故事系统,即吕洞宾度卢生和钟离权度吕洞宾两种故事体系。元明清时期,“一题两翼”分化后,有三部较为典型的作品:马致远的《黄粱梦》、汤显祖的《邯郸记》以及蒲松龄的《续黄粱》,这三部作品选择了不同改编模式,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蕴也有所不同。第二章写马致远《黄粱梦》所折射出的元代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元代由蒙古族统治,文人备受压迫,社会地位低下。同时儒家思想和蒙古文化相互碰撞,全真教十分盛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黄粱梦》等神仙道化剧,它们能够反映出元代文人在入世与避世间徘徊的矛盾心态。文人渴望入世却又遭受打压,在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和官场的黑暗后,他们产生了厌世的情怀,最终不得已选择了消极避世、隐逸山林。第三章写《黄粱梦》杂剧折射出的马致远等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创作倾向。元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文人独有的心态都反映在了他们的作品之中。元代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可谓是放浪形骸。同时,元代文人的创作也极富时代特色,他们不遗余力地展现着社会现实,并且对于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在《黄粱梦》等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浅谈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异同:以邯郸梦戏为例
作者:史阔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的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产生于相近的时代,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因为同属于东方戏剧的范畴之内,又在叙事手法、表演手段等方面又存在着相似之处。明传奇是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相融合后而逐渐形成的创作模式,而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的能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黄粱梦”的故事在中日两国都属于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典故,在两国的戏剧作品中,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笔者希望能够通过邯郸梦戏在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中的不同艺术创造来对这两种戏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出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首先对邯郸梦戏的本源进行了考证,并分别就其发展至明传奇与日本谣曲的过程和变化进行分析,从明代与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化背景入手,论述两部邯郸梦戏的异同。接下来从细节入手,对明传奇《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的情节设置、人物设置以及所受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展现二者的异同。从关目设置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更繁复且着重细节,谣曲《邯郸》简洁却意味深远;从人物设置上看,明传奇《邯郸记》人物众多且性格各异,谣曲《邯郸》人物较少并只突出主角;从所受哲学思想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受陆王心学影响较大,而谣曲《邯郸》则更多的是佛教禅宗思想,且二者更多的体现为文人戏剧与武士戏剧的差别,明传奇《邯郸记》中所描绘的卢生的宦途是中国古代士子文人的共同追求,而日本的谣曲《邯郸》却脱离了中国黄粱故事的模式,着重描写了卢生在心灵上的追求。中日两国的审美观点的差异对《邯郸记》与《邯郸》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审美形态上,二者都属于显在的戏剧叙事模式,并在各个方面都遵循着极度程式化的标准;审美趋向上,明传奇更讲求和谐统一,而谣曲则多趋向于离别思绪。华夏民族的共同审美理想便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传奇作品将礼乐融合,将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笔下,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日本人对于美的欣赏更趋向于小而微的事物、静谧而悠远的情感。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