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南西厢记》折子戏选本研究——以《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为中心
作者:张方圆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折子戏”,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既是一种戏曲文本的形式,又是一种舞台演出的方式。明万历年间《南西厢记》折子戏演出出现并很快形成风气,至明末清初折子戏逐渐取代全本戏成为《南西厢记》舞台演出的主要形式。戏曲选本是舞台演出的缩影和反映,明清时期刊行的大量的戏曲选本都选录了《南西厢记》折子戏。在《南西厢记》众多的折子戏选本中,乾隆年间的钱编《缀白裘》和乾隆嘉庆年间的《审音鉴古录》最具有代表性。本文梳理了《南西厢记》折子戏舞台演出情形,重点探讨了《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折子戏的演出、演变情况。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南西厢记》折子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折子戏选本的概念做了界定。本文第一章对明清《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作了概述。首先对《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歧路灯》四部明清小说中关于《南西厢记》的演出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整理了明清文人笔记、日记关于《南西厢记》家乐、宫廷、专业演员演出的记载;最后从折子戏选本中考察《南西厢记》折子戏的选录情况。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缀白裘》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缀白裘》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六十种曲》和《缀白裘》中所选《南西厢记》的相同出目,就标目、脚色行当、用曲、唱词唱法、宾白与剧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比较,通过比较,动态的展现了《缀白裘》各集所选《南西厢记》的演出、演变情况。本文第三章主要探讨《审音鉴古录》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所选《南西厢记》相同出目(《游殿》、《惠明》、《佳期》、《拷红》、《长亭》)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作为导演台本的《审音鉴古录》在脚色安排、用曲唱法、念白设计等方面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的归纳。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