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
吴炳与《粲花斋五种曲》研究
-
作者:陈淑娥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本论文以吴炳及其戏曲作品《粲花斋五种曲》为研究对象。吴炳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于吴炳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吴炳及其作品,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吴炳,还有益于深入了解明代传奇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研究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流变过程,了解明传奇的繁荣和发展。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较全面地介绍吴炳的生平、创作及其“情学”思想。生在明朝末年的吴炳命运多舛,一生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以二十四岁为分界线。二十四岁之前是求学成家之时(1595-1619),二十五岁至五十四岁是艰难为官阶段(1620-1648)。关于他晚年的死节问题,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投降说,一种是忠节说。根据各种材料记载,大部分人认为吴炳是个忠君爱国的有志之士。另外,吴炳提出了“情邮说”,在艺术上主张继承汤显祖的“至情论”,以汤显祖为师。同时他还赞同沈璟在韵律方面的主张,他的戏要求通俗协律。在集两家之长的基础上,吴炳的剧作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第二章介绍文本《粲花斋五种曲》的“情学”思想价值,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入手,分别分析了其中才情兼备的才女形象和情真如痴的男性形象,这是吴炳“情邮”理论主张的具体表现。敢于追求爱情的才女——车静芳、沈婉娥,“怀才不遇”的女词人——乔小青,藐视权贵的侠气丫环——贾紫萧,这些女子在吴炳的笔下都活了起来,她们身上突出了“才”和“情”的特点,体现了明代末期要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主的时代特征,但是又各具特色。女性是这样,男性亦如是。情真如痴的男性形象身上倾注着吴炳无限的“情”,同样是情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一个是“痴”,一个是“狂”,但无一不是吴炳诉说真情的载体。这五部剧作通过男女形象都渗透了吴炳对真情的热情讴歌和赞扬,“真情”是构成其情学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其思想精华所在。第三章重点论述《粲花斋五种曲》的创作艺术特色,吴炳别出心裁的构思艺术让人印象深刻。细密谨严的文思,精致巧妙的结构,推陈出新的场面,都让人感受到吴炳创作时的别出心裁。雅俗共赏的曲辞,惟妙惟肖的情态,幽默诙谐的宾白,这些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让吴炳的作品更有魅力。而独具匠心的喜剧艺术更能体现吴炳高超的创作艺术。
-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研究
-
作者:葛百睿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吴炳是晚明剧坛上著名的戏曲家,他创作的《粲花斋五种曲》不仅传承并发扬了汤显祖的“至情”说,而且文辞优美、依腔协律,历来被公认为是“双美派”的代表作家,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虽然吴炳的戏曲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到目前为止,吴炳和他的《粲花斋五种曲》仍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硕。本文试图对吴炳及其《粲花斋五种曲》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绪论略述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通过对现存的有关吴炳生平的资料加以整合,对吴炳的生平及晚节问题做一详细梳理。第二章论述吴炳的“情学观”。《粲花斋五种曲》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吴炳的“情学观”,本章拟将深入解读《粲花斋五种曲》中所蕴含的“情”之思想,并将之与同时期的“临川派”剧作家进行横向比较,力求挖掘吴炳“情学观”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同时分析吴炳“情学观”特性的成因。第三章结合戏曲理论发展的历史,以王骥德戏曲理论-吴炳的创作实践-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为线索,探讨吴炳以“剧”观念为主导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