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偷读《红楼梦》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偷读《红楼梦》
偷读《红楼梦》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偷读《红楼梦》
《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
作者:姚会涛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红楼梦》以其宏大的包容量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作者有非凡的创作能力,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明清文学的“尚情”思潮是个性解放的体现,具有了近代民主主义的色彩,《红楼梦》的情本思想是对明清文学的“尚情”思潮的继承与发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情本思想深受李贽、汤显祖、冯梦龙、洪升等人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情感体验的表述,一个作家的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及性格风骨都会影响他的创作意图。《红楼梦》的写情与作者的创作心理存在着很大的联系。经历过人生繁华的曹雪芹,对往日情怀的深情追忆构成了他重要的创作心理动因。《红楼梦》“大旨谈情”,“情”已经不是狭义上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广义上的世态人情。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亲情、友情、世情、幻情进行研究,探讨各种情的特点和深层意蕴。《红楼梦》对“情”的描写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作者从伦理、美学、哲学的角度入手,使“情”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情”在作品中显得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使作品具备了永久不衰的经典魅力。《红楼梦》博大精深,单就主题来说已经见仁见智。笔者深入研究文本,综合当时的文艺思潮与作者的创作心态,试图全面解读《红楼梦》所体现的情本思想,明确作者“大旨谈情”的真正内涵。
似戏非戏,如梦似梦 ——试论《红楼梦》对元杂剧中度脱剧的承继与演进
作者:潘怡彤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为研究《红楼梦》对元杂剧中度脱剧的承继与演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红楼梦》在情节建构、度人者设定、佛道教思想方面对度脱剧的继承;以及《红楼梦》在度脱情节融入小说整体、被度者从受度到自悟进行转变这两点上对度脱剧的演进进行研究与论述。最终发现,《红楼梦》既对元杂剧中的度脱剧进行了广泛继承,又有其自觉的发展与创新。
“红楼”话剧论
作者:陈婕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红楼”话剧自诞生之初就与时代紧密相连。早期文明新戏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戏剧功能逐渐由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转向了娱乐性和表现性,春柳社和欧阳予倩编演“红楼”文明新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家庭剧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二十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许多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充满了渴求,因此出现了许多富有个性化追求的文学作品,饱含反封建、倡人性因素的《红楼梦》作为创作素材自然也不会被有心的作家所忽略。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盛,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艺遭到主流的批判,“红楼”话剧也在政治话语的压力下沉寂。四十年代,当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红楼”话剧终于借助“家国通喻”在战火纷飞中迎来了它的高潮期。1949年以后,“红楼”话剧艰难跋涉,如今已然式微。结合以上的梳理,本文拟按时代顺序来对“红楼”话剧进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红楼”话剧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五四”以来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念进行简要梳理,随后通过细读陈梦韶和白薇的作品,来剖析二十年代的“红楼”话剧是如何实践这一文学观念的。第三部分以四十年代的“红楼”话剧为中心,探究“红楼”话剧高潮产生的因为以及这一时期“红楼”话剧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朱彤的《郁雷》是同时期“红楼”话剧中最富个性色彩与冲击力的作品,赵清阁则是四十年代改编“红楼”话剧最多的作家,因此这一部分选取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重点解读。第四部分将焦点锁定在1949年之后赵清阁的“红楼”话剧创作。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尝试探讨“红楼”话剧在当代的命运。本文通过对“红楼”话剧进行研究,不仅试图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小说《红楼梦》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管窥特定时代对于人性、女性等问题的关注状况,此外也为今后的《红楼梦》改编提供宝贵的经验总结。
汤显祖至情论文化价值阐释
作者:孙雨飞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情一直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至明代,心学思想兴起,汤显祖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提出了至情论。所谓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能突破生死的情便是至情,它是对人本能欲望的肯定。至情论的提出,一方面,从师友角度看,汤显祖受罗汝芳"制欲非体仁"思想的影响,开始正视人的本能欲望,受挚友紫柏大师理情冲突说的影响,意识到情理水火不容。另一方面,从个人经历看,官场失意使汤显祖将注意力转向戏剧创作,并认为戏剧是至情思想表达的最好载体。至情论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娇红记》与《牡丹亭》一脉相承,在继承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同时加入了同心子说。《红楼梦》的结局由喜变悲,将至情再次推向高峰。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