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邯郸记》
作者:魏攀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称若士,自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一生作有传奇五种,诗文两千二百多篇,其主要成就集中于“玉茗堂四梦”。本文是对“玉茗堂四梦”最后一部《邯郸记》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第一节是对《枕中记》和《邯郸记》在情节设计、人物构造、语言风格方面的比较分析,汤显祖的《邯郸记》不仅发展了《枕中记》的原有蕴涵,而且完成了自身意义的表达。第二节是对黄粱梦这一典故从《枕中记》到《黄粱梦》再到《邯郸记》的嬗变梳理。这些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思潮,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各个时代的不同况味。第三节是对《邯郸记》与古代文人价值观的讨论。古代读书人大多经历了对功名的追求、苦痛、了悟的过程。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人生模式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第二章是对汤显祖的戏剧观和汤显祖从《紫钗记》到《邯郸记》的创作过程中思想变化的研究。“神情合至”是汤显祖所希冀达到的文学意旨和审美理想。情是感化人心的艺术力量,是文学得以产生并传之久远的决定因素,体现在汤显祖的创作中,便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浅谈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异同:以邯郸梦戏为例
作者:史阔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的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产生于相近的时代,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因为同属于东方戏剧的范畴之内,又在叙事手法、表演手段等方面又存在着相似之处。明传奇是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相融合后而逐渐形成的创作模式,而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的能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黄粱梦”的故事在中日两国都属于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典故,在两国的戏剧作品中,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笔者希望能够通过邯郸梦戏在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中的不同艺术创造来对这两种戏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出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首先对邯郸梦戏的本源进行了考证,并分别就其发展至明传奇与日本谣曲的过程和变化进行分析,从明代与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化背景入手,论述两部邯郸梦戏的异同。接下来从细节入手,对明传奇《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的情节设置、人物设置以及所受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展现二者的异同。从关目设置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更繁复且着重细节,谣曲《邯郸》简洁却意味深远;从人物设置上看,明传奇《邯郸记》人物众多且性格各异,谣曲《邯郸》人物较少并只突出主角;从所受哲学思想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受陆王心学影响较大,而谣曲《邯郸》则更多的是佛教禅宗思想,且二者更多的体现为文人戏剧与武士戏剧的差别,明传奇《邯郸记》中所描绘的卢生的宦途是中国古代士子文人的共同追求,而日本的谣曲《邯郸》却脱离了中国黄粱故事的模式,着重描写了卢生在心灵上的追求。中日两国的审美观点的差异对《邯郸记》与《邯郸》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审美形态上,二者都属于显在的戏剧叙事模式,并在各个方面都遵循着极度程式化的标准;审美趋向上,明传奇更讲求和谐统一,而谣曲则多趋向于离别思绪。华夏民族的共同审美理想便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传奇作品将礼乐融合,将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笔下,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日本人对于美的欣赏更趋向于小而微的事物、静谧而悠远的情感。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邯郸记》为例
作者:吴雯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给翻译和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翻译直接影响了翻译文本的质量和文化的传播。因此,对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联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为翻译提供了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关联理论视域下翻译是一个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浅谈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异同:以邯郸梦戏为例
作者:史阔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的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产生于相近的时代,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因为同属于东方戏剧的范畴之内,又在叙事手法、表演手段等方面又存在着相似之处。明传奇是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相融合后而逐渐形成的创作模式,而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的能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黄粱梦”的故事在中日两国都属于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典故,在两国的戏剧作品中,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笔者希望能够通过邯郸梦戏在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中的不同艺术创造来对这两种戏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出明传奇与日本谣曲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首先对邯郸梦戏的本源进行了考证,并分别就其发展至明传奇与日本谣曲的过程和变化进行分析,从明代与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化背景入手,论述两部邯郸梦戏的异同。接下来从细节入手,对明传奇《邯郸记》与日本谣曲《邯郸》的情节设置、人物设置以及所受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展现二者的异同。从关目设置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更繁复且着重细节,谣曲《邯郸》简洁却意味深远;从人物设置上看,明传奇《邯郸记》人物众多且性格各异,谣曲《邯郸》人物较少并只突出主角;从所受哲学思想上来说,明传奇《邯郸记》受陆王心学影响较大,而谣曲《邯郸》则更多的是佛教禅宗思想,且二者更多的体现为文人戏剧与武士戏剧的差别,明传奇《邯郸记》中所描绘的卢生的宦途是中国古代士子文人的共同追求,而日本的谣曲《邯郸》却脱离了中国黄粱故事的模式,着重描写了卢生在心灵上的追求。中日两国的审美观点的差异对《邯郸记》与《邯郸》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审美形态上,二者都属于显在的戏剧叙事模式,并在各个方面都遵循着极度程式化的标准;审美趋向上,明传奇更讲求和谐统一,而谣曲则多趋向于离别思绪。华夏民族的共同审美理想便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传奇作品将礼乐融合,将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笔下,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日本人对于美的欣赏更趋向于小而微的事物、静谧而悠远的情感。
汤显祖《邯郸记》曲牌唱腔音乐意义
作者:章军华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邯郸记》是汤显祖最后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其思想内容历来被认为有人生如梦之叹,具有较浓的消极避世之感情色彩。然而此曲的曲牌唱腔音乐组织形式却显示出另一番思想内涵,即汤显祖是在音乐礼教思想正统性的基础上表现其愤激的感情色彩,这说明《邯郸记》戏曲的音乐意义超越了汤显祖在该剧中自我表现的文字内容。
论汤显祖归隐临川后的戏曲创作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后潜心于戏曲创作,他的四部剧作有三部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果说《牡丹亭》在情与理、理想与现实上,陷入了某种程度困境的话,那么在《南柯记》、《邯郸记》中,作者又陷入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从汤显祖退隐后的戏曲创作来考察,可以认为他将自己的灵根慧命、戏曲人生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上页 1 2 3 4 ... 13 14 1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