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阐释学角度看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版《牡丹亭》为例
作者:王昕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文字优美,唱腔动人心弦,男女主人公情感超越生死,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作为中国文化一颗耀眼的明珠,《牡丹亭》被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著名的翻译版本有三个,分别为伯奇译本,张光前译本和汪榕培译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翻译纳入到文化研究的领域中,推动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其特性,成为译介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汪榕培教授英译版本的《牡丹亭》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四个具体的步骤分析翻译特点。本文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梳理了目前对《牡丹亭》的研究以及国内外的阐释学的研究;第三章主要分析阐释学概念和其发展过程。第四章在简要介绍了《牡丹亭》的内容及其作者后,利用具体实例,分析了翻译四步骤在译本中的体现。第五章主要列举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斯坦纳认为,翻译活动第一阶段始于译者对原文的“信任”,译者首先认同原文本的翻译是有意义的或可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本文从原文的认识评价、自身翻译素质评估和译者翻译目的这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汪榕培先生信任《牡丹亭》,认为它是可以翻译的。第二阶段为译者的入侵,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通过列举实例,本文分析证明了译者的积极入侵如何在此阶段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译本的。第三阶段就是吸纳,是一个表达的阶段。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倾向。由于译者对原文的入侵和吸纳,部分原文传达的信息会丢失,因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积极的。在第四阶段即“补偿”阶段,汪榕培利用韵律诗的格式,极力保留原文的韵味和传达的意义,从而弥补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差异给译本带来的损失。本文在利用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分析《牡丹亭》的翻译后,希望探讨阐释学对中国古典戏曲翻译的可行性,为翻译研究进绵薄之力。
《牡丹亭》观感
作者:伦毅杰 日期: 2004.11.1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观感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作者:胡志毅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们可以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最早的论文有徐朔芳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近期的有刘昊的《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爱情与异地》[1]。本文试图从梦幻、梦境和神话仪式的视角,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行比较。一、梦幻:主题与象征梦想,是一种诗学。加斯东·巴拉什的《梦想的诗学》提出了“梦想
呼唤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读《夏写时戏剧评论自选集》
作者:李伟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夏写时先生是我国戏剧学术界和戏剧评论界的前辈.他年轻时就热心戏剧评论,并主动投书参加戏曲改革工作,从此以戏剧评论为一生志业,即使在“反右”、“文革”等个人备受打击、文艺备受摧残的最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放弃.而且,为了做好戏剧评论,他还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对中国戏剧批评的历史经验展开了筚路蓝缕的研究工作.终于,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以《中国戏剧批评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戏剧批评》等极有分量的富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蜚声学界.
缪斯殿堂的台阶是有层级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性
作者:张霁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活着,还是死去”这个在汤显祖那里并不成其为问题,但却是人文主义者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终极追问……众所周知,今年是伟大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声势浩大,让即使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国人也都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中知晓,这两
英语国家汤显祖戏剧的跨文本研究 互文性与元文性的视角
作者:张玲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戏曲家。汤显祖的戏剧"临川四梦"是明清传奇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在国外,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于1980年推出的《牡丹亭》英译本引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