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
近代京剧猴戏研究
-
作者:葛美宏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后,明、清两代产生了大量的西游故事戏,其中,京剧猴戏是最为耀眼、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京剧猴戏分为京、海两派。京派猴戏产生于清代中叶,并在晚清这一帝国分崩离析的复杂历史时期走向繁荣。它发展、鼎盛于紫禁城内的宫廷大戏台,猴戏武生杨月楼、杨小楼等人作为“内廷供奉”,以一种天生骄傲的贵族姿态存在于庚子年以后的海上梨园界。杨小楼的“武戏文唱”也成为了传统猴戏的余辉。相较而言,后来的诸多海派猴戏武生,只能在对前代的遥想与仰慕中成为离叛正统的注脚。京派猴戏浸淫了末代贵族高贵、严苛的精神血脉,其中美猴王的形象往往显得雍容华贵、气度威严,相较之下,清末民初产生于上海的海派猴戏则显示出炫丽、逞奇与诙谐的表演风格。上海早期猴戏延续了传统猴戏折子戏的演出风格。《泗州城》、《金钱豹》与《摇钱树》的演出比例占了演出总量的61%,延续了京派猴戏中齐天大圣的正统形象。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到外国马戏、影戏的冲击,与演出场所的改进,上海新兴的市民阶层迎来了猴戏连台本戏这一颇具海派特色的演出形式。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西游故事电影也在同时期开始涌现。海派猴戏表演向着更像、更火爆与更多绝技的方向发展,背离了以往剧倚人贵、戏因人重的梨园传统。这场京剧表演艺术的争持在彼时传统梨园界人士看来,是一幕新与旧、低俗与高雅的拉锯,实际上背后却是对传统美学中道与技、似与不似的各执一端的偏重,这种偏重显现出来,即是京、海两派猴戏中不尽完美的孙悟空形象。因而,更进一步说,京、海两派猴戏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出风格,由艺术审美角度看去,即是浑朴风格的中落与婉媚格调的勃兴;由阶级文化角度看去,是贵族阶级的没落与平民文化的兴盛;由权力更替角度看去,则是贵族始终着掌握话语权,而金钱则由贵族手中转移到平民手里而已。
-
海派话剧的沉沦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 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会联想到夏衍、沙叶新、赵耀民、曹路生、张献、宗福先、赵化南等剧作家,黄佐临、胡导、杨村彬、胡伟民、陈明正、徐企平、谷亦安、熊源伟、雷国华等导演艺术家,焦晃、俞洛生、祝希娟、奚美娟、李媛媛、娄际成等表演艺术家,熊佛西、朱端钧、顾仲彝、陈恭敏、陈多等戏剧教育家,我们还会想到《上海屋檐下》、《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秦王李世民》、《屋里的猫头鹰》、《芸香》、《歌星与猩猩》、《原罪》、《白娘娘》、《庄周试妻》、《留守女士》、《OK,股票》、《公用厨房》等剧目,我们还会联想到1980年代从上海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戏剧界的思想,使戏剧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