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有关元杂剧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点思考
作者:李柯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种文学样式的存在、演进往往受到其内部发展规律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诸外在因素两大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学史发展是自律与他律的两相结合;而构成文学史发展的作家、作品、读者三要素,则是实现文学自律、他律的具体途径所在。对于元杂剧而言,这种自律和他律就是经由剧作家、包括文本体制、舞台表演在内的剧作、包括案头读者、看戏观众在内的接受者三个具有互动性的相关环节,最后再通过剧作家的主体性创作而得以实现的。正因如此,我们在探讨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时,为客观全面起见,亦不妨从涵括了文学自律与他律的剧作家、剧作本身以及受众三个向度出发,对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命题予以全新的观照。
元杂剧《风光好》新议
作者:钟芃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戴善甫的《风光好》是元杂剧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其典词历来很受称赏,朱权说它“如荷映水”(《太和正音谱》),吴梅说它“俊语翩翩,不亚实甫”(《中国戏曲概论》)。但普遍认为,此剧的主题是暴露封建文人、官僚的虚伪;陶谷是一个反面形象,应予以否定;作品风格属于讽刺性喜剧。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而且,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也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曲词优美上。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冲实设置、情节结构安排等方面,它都有可称道之处。它还表现出一种韵味别致的喜剧风格,融滑稽、辛辣、俏皮和愉悦于一炉,又含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底蕴。现代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产生于几代批评家的诠释中。我们现在认识这部几百年前的作品,自然也可从中体味出许多前人未曾领悟到的东西。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具有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世四百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关于《牡丹亭》文本和舞台传播的史料,在现代传媒发展的今天,《牡丹亭》的传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梳理和研究。 全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是有关《牡丹亭》的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论《邯郸记》
作者:董晔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临川四梦》最后的一梦《邯郸记》,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从三方面对《邯郸记》加以论述,并对前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探讨。 一、晚明社会风气、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汤显祖的情理观受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汤显祖在主张以“至情”来对抗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谬说的同时——即所谓“以情抗理”,又援引原儒之理,主张用合乎人情的方式来教化天下。 二、《邯郸记》中的“情” 《邯郸记》中的“情”既广且深,在丰富性上对《牡丹亭》有所突破。宠与辱、得与丧、生与死、爱与憎、褒与贬等等,凡人所具之“情”备述无遗。在此之前,很少有文学作品把人类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三、《邯郸记》的艺术成就 《邯郸记》是汤显祖对前三梦创作总结得失后的产物,在艺术上已臻于成熟。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对主人公卢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二,成熟的叙事手法(结构精巧,语言本色,叙事方式戏剧化,虚实并用、以幻为真,作家与人物合而为一)。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