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热闹性消解与元明清杂剧舞台场景的转变
作者:朱柯瑾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具有世俗性、大众化审美特征的热闹,无疑是元杂剧最显著的舞台特征之一,突出表现为谐谑性热闹与武打动作排场表演。明代文人一方面承袭了元人对热闹的追求,使得皇家雍容热闹气象以及徐渭式的冷峻热闹不减元人;另一方面,文人剧整体上还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热闹消解的态势。清代纯正文人剧表现出与世俗舞台的彻底剥离,尤其关目排场的淡化、脚色意识的消泯,使得民俗热闹性彻底冰消瓦解。于是在由"闹场"衍化为"闹心"过程中,杂剧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退。
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关目研究
作者:冷冰冰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仙道化科被置于12科之首,与之相关的神头鬼面科被置于12科之末,前者主要取材于道教,后者主要取材于佛教。在历史上道、佛两教虽然一直存在着对立与斗争,但反映在两类杂剧中却并不那么明显,有些作品中甚至出现两教圆融的现象,并且2科在剧作的关目设计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19种神仙道化剧和8种神头鬼面剧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2科的关目进行分析论述,同时兼顾元杂剧舞台表演的特点,探讨二者的关目设计与元杂剧的场面、宫调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本文共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3个部分分为3章共7节。绪论又包括两个部分,由于“关目”一词多散见于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在后世戏曲研究中较少使用,因此本文绪论的第一部分除阐述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之外,还对“关目”的涵义划定范围,重点对关目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概括,以方便后文研究的展开。第二部分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作品进行范围界定。第一章共两节,主要从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创作的背景和关目来源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一节简单介绍元代时期道、佛两教的大致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人物马致远、郑廷玉的创作情况。第二节逐篇梳理、分析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作品中关目本事的来源,并根据剧中对关目本事进行改编的程度分为新编关目、改编关目和沿袭关目三类。第二章共三节,以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的关目设计方式为重点展开分析,第一节分析神仙道化剧的关目设计方式,并将其归纳为神仙度脱式、降妖除魔式、人神相恋式及其它方式等4类设计方式。第二节分析神头鬼面剧,并将其分别归纳为僧佛度脱式、因果报应式、其它方式3类设计方式,并对两科剧中同时存在的“恶境头”关目进行简要论述。第三节则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将本文研究的两科杂剧与“杂剧12科”中的其它科类进行对比,尤其是将神仙道化科和隐居乐道科进行比较。第三章共两节,着重在前文研究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深入探讨神仙道化科和神头鬼面科的关目设计与元杂剧场面设计、宫调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节分析两科关目设计与场面设计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时空转换和脚色变更两个方面。第二节则分析两科关目设计与宫调设计之间的关系,在对两科中宫调进行整理统计的基础上,阐述元杂剧宫调声情说的内涵,并结合作品重点分析元杂剧宫调的声情与剧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朱有燉的宗元理念与杂剧创作实践
作者:刘建欣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朱有燉(1379—1439)一生致力于杂剧创作,存世作品31种,是明清两代杂剧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对元杂剧十分青睐,曾在作品中直接表达激赏之情:"予观近代文人才士,若乔梦符、马致远、宫大用、王实甫之辈,皆其天材俊逸,文学富赡,故作传奇清新可喜,又其关目详细,用韵稳当,音律和畅,对偶整齐,韵少重复,为识者珍。"①他极力称赞元代的杂剧大家,认为他们的杂剧清新自然,在关目、用韵、音律、对偶等方面都可圈可点,明代的作家即
元杂剧《鲁斋郎》校读散记
作者:邓绍基 日期: 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鲁斋郎》今存《古名家杂剧》本和《元曲选》本,均署关汉卿作。由于钟嗣成《录鬼簿》于关汉卿名下未著录此剧,晚近研究者疑非关作。此剧题目正名作:"三不知同会云台观,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天一阁本《录鬼簿续编》"诸公传奇失载名氏"目中有《云台观》剧,题目正名作"各分离配匹复团圆,人不知大闹云台观",论者以为此剧即《鲁斋郎》,因而断为无名氏作品。按此剧关目情节较复杂,写许州银匠李四一家四口和郑州六案都孔目张珪一家四口俱遭鲁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