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临川四梦”梦境研究
作者:李淑真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论文以《“临川四梦”梦境研究》为题,研究之意义有二:一是笔者通过研究汤显祖在编写与创作“临川四梦”四个剧本时如何对原来的故事进行改编;联系历史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对“临川四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笔者希望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心态,作品的真正寓意与丰富的文化底蕴。二是借着研究汤显祖“临川四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及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写与演出,笔者在肯定白先勇承传及建设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方面的贡献的同时,对“临川四梦”的价值作出新的判断。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简介,笔者列表说明四本剧作中与梦境有关的剧情,列出重要情节是为了便于行文。笔者参照邹自振的《“四梦”与小说的关系》列表简述汤显祖所改编的内容以便说明汤显祖在继承前人的作品时,超越前人之处。汤显祖对前人的超越表现在:提出“至情”的观念以显示梦境所包含的哲理性、象征性及戏剧审美观。第一节,至情至性的青春恋曲,表现了《牡丹亭》女主角为捍卫爱情,不惜出生入死的勇气。女主角梦中潜藏的反叛精神,不仅是封建女性以春梦与礼教相抗衡的表层现象,更深层的意义是汤显祖支持泰州心学派王艮、罗汝芳和李贽等人,肯定私欲,张扬个性及保持童心的观点。《紫钗记》中作者强化黄衫客这个力挽狂澜,改造局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崇尚真人与真情的思想。第二节钩心斗角的政治丑剧,汤显祖写卢生妻子以钱买通权贵,让丈夫状元及第,卢生以鬼蜮伎俩来建立功勋,又写权相宇文融结党营私,贻害异已,这一切确实反映了汤显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实。《邯郸记》、《南柯记》中,作者托意于梦,揭露了明朝科场及官场的病态现象。第三节《邯郸记》、《南柯记》主角的入梦与出梦,“情多”与“情尽”的挣扎,流露了士人留恋朱门及向往空门的矛盾思想情感。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士人往往从儒释道哲学思想中寻找心理平衡点,汤显祖也不例外。第二章梦境的戏剧美学效果,讨论戏曲虚实结合的写意形式,与“梦中之情”不符合的大团圆结局,还有喜剧反讽中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笔者强调汤显祖“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至之思”所获得的“生天生地生鬼生神”的审美创作自由。第三章“临川四梦”梦境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除了讨论梦境对《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等作品,在主题方面的渗透之外,笔者也谈及梦境的写作技巧对后世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最后,笔者选择以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的成就及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写与演出为分析重点,目的有二:一在说明汤显祖作品深远的影响力,二在强调与其一味否定传统文学,扬弃传统艺术,不如学习白先勇,撮合一群文化人,为传统文学与艺术的传承与建设,做出贡献。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余秋雨所说:“生活在现代而不是个现代人是很可悲的,但是斩断了自己生命根源的现代人那种可悲不比前者小。”回想五四以后,文革期间传统文化因政治干预所遭受的摧残,再联想到现代人急功近利,不屑于以传统文化涵养生活素质,笔者感触良深,因此以《牡丹亭》的台词“牡丹亭上三生路,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作为这篇论文的结束语。
高濂与《玉簪记》研究
作者:杨凯锋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玉簪记》既是一部深深刻上高濂个人烙印的作品,也是一部浸透着时代特色的传奇。 高濂是商人之子,在他父亲“贾而好儒”的影响下,走上文人化之路,一生从事多方面的文化活动,去除身上的商贾气息。在晚明世风和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下,高濂创作了《玉簪记》等多部文学作品,体现他所推崇的文人志趣。而《玉簪记》中“命试”、“手谈”、“会友”等出都是在高濂改编《玉簪记》本事和杂剧的过程中新加入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可以在高濂的家庭、交游和情趣爱好中找到相类似的证据,可见是高濂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历添加进去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玉簪记》这部作品中,找到大量仿写其他作品的证据,特别是对《西厢记》和《拜月记》的仿写。据推算,在高濂活跃的时代,魏良辅已经完成对昆山腔的改造,梁辰鱼的《浣纱记》业已付梓问世,《西厢》、《拜月》、《琵琶》之争硝烟弥漫……但此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沈璨《南曲谱》都尚未问世,传奇的繁盛时期还没到来:这个时期,传奇创作的技巧远没有成熟,作家们正在寻找可供创作参考的范本,而《西厢》、《拜月》、《琵琶》之争正是这个背景之下的传奇创作大讨论。而《玉簪记》就是这一传奇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的较成熟的作品。它对前代优秀作品的仿写,顺应了传奇在题材、结构、技巧等方面的演进过程,为刚刚兴起的传奇这种体制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为这种体制的最终成熟提供了中间形态。“传情、状景不离《西厢》、《拜月》。”《玉簪记》可谓是《琵琶》的反动,在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多方面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歌颂自由的爱情成为此后传奇创作的主要主题;而在结构上,《玉簪记》又大量借鉴了《拜月》的悲喜交织、冷热匀场等关目安排的技术手段……不妨说,《玉簪记》得《西厢记》之“神”,而学《拜月记》之“术”。 当然,《玉簪记》在仿写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闹会”、“追别”等出都在模仿之外,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也正是《玉簪记》能够取得如此之长的艺术生命的重要原因。
试析韩愈散文的“变”与“奇”
作者:曾子鲁 日期: 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唐宋八大家之魁的韩愈,他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所取得的巨大战就,古今评论者基本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明代的何景明、屠隆针对苏轼说的“文起八代之衰”,而提出“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文体靡于六朝,唐昌黎民反之,然而文至于昌黎氏大坏焉”等看法。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旨要》中,除从政治思想上把韩愈说得一无是处外,对韩文也颇多此议。吴世昌先生也认为,过去有些评价韩愈散文的文章,不管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说,都存在着过高的偏向。由此看来,对于韩愈散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