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元明清历史剧研究
作者:王亚萍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元明清历史剧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因素和文化思潮切入点分析元明清历史剧创作主旨与虚实关系的演变轨迹,并归纳历史剧在各个时代的特征及演变规律,以求对当代历史剧创作提供参考。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元初至延祐年间的言情史剧时期,着重探讨言情史剧的创作背景及创作主旨。第一节阐述元代前期社会现状及对历史剧的影响。第二节重点分析追忆英雄与抒发豪气的创作主旨,充满了民族正气与对奸邪的批判。第三节阐述不平之鸣与兴亡之叹的创作主旨。第二章为元延祐至明万历初期的教化史剧时期,着重探讨教化史剧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旨。第一节阐述这一时期的时代因素及对教化史剧的影响。第二节分析“厚人伦,美风化”的创作主旨,具体分析元末与明代前中期的教化史剧在各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第三章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批判史剧。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变革与实学思潮的兴起成为引发批判史剧的触媒。第一节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及对历史剧的影响。第二节主要分析寄寓批判之意的英雄史剧,它们多以伦理道德和政治批判之下的忠奸斗争为创作模式。第三节重点阐述在江山鼎革背景中讥切时弊的时事剧,它以高昂的忠奸斗争和强烈的批判意识成为历史剧浓墨重彩的一笔。第四章为清顺治年间至康熙年间的反思史剧。第一节具体分析了清代初年社会政治变化及对历史剧创作的影响。第二节以吴伟业的历史剧为例,重点探讨遗民文人创作的失国怀旧史剧。第三节重点阐述反思史剧的高峰《长生殿》和《桃花扇》,分析它们表现的三个方面:历史兴亡的失落感、人生如梦的幻灭感以及对正统儒家思想的反思。第五章主要探讨元明清历史剧的虚实关系。虚实关系呈现出渐变的发展过程。第一节阐述“有意驾虚”的言情史剧与教化史剧,作家的史剧意识不强,多关注于创作旨意的抒发,强调历史真实背后的主观情感。第二节分析“若良史焉”的批判史剧与反思史剧,历史剧在选材、尚实创作、戏剧理论上呈现出曲史观的发展轨迹。结语:历史剧的创作主旨经历了从言情到教化再到批判反思的演变,对历史真实的依附也越来越强。同时元明清历史剧创作主旨与虚实关系的演变规律也为当代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
清宗室戏曲创作刍论
作者:梁帅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代北京剧坛活跃着一支以宗室为创作主体的贵族作家群。清前中期岳端、永恩、敦诚、绵恺、佑善等人创作的作品有杂剧与传奇,载阔亭、溥绪等人则是晚清北京皮黄戏编剧的代表人物。八旗王公贵族府邸浓厚的观剧氛围,为宗室频频涉足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消遣排忧是宗室剧作家主要的创作动机。他们的剧作具有浓厚的宣扬教化色彩,太平之时宗室借戏曲鼓吹国运昌盛,危难之际他们则以扭转世风为目的。在创作过程中,宗室与门客故吏的合力共筑,不仅助力宗室戏曲成就的取得,也极大地提升了门客戏曲创作的水准。
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
作者:杜桂萍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徐渭《四声猿》杂剧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杂剧创作。清代杂剧以自喻性为标志的文人化特征、有意通过易装书写表达创作主旨的题材策略、注重真幻相生的关目设计以及自由开放的体制形态等,都与清人对徐渭的精神认可与创作接受息息相关。徐渭的人格风貌和艺术精神经由《四声猿》而遗传给后世那些块垒满胸的文人,既影响着他们的文体选择,也启发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四声猿》的艺术创造规范了杂剧创作的文人化走向,而清代杂剧的主动性接受则凸显了该剧作为艺术范本和武库的特殊魅力。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