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试论何景明赋的思想内容
作者:王真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汉族,信阳(今属河南省)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与李梦阳一起扯起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复古运动的大旗,诚开一代文风,成一代文宗。有《大复集》。
“格调说”与弘治时期前七子个体意识的觉醒
作者:林冬梅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左东岭先生《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指出,弘治时期形成的中兴的政治理想与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前七子的理论与创作。①因
茶陵派与“前七子”关系考论
作者:司马周1,陈书禄2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弘治、正德年间,以台阁重臣为主的茶陵派和任职郎署的"前七子"相继称雄文坛,他们在明中叶诗文纠偏起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明中叶文坛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两个流派的主要干将如李东阳、杨一清、李梦阳以及何景明等,互有交往,相互酬唱,甚至还有师生之谊,两个流派的关系也并非在文坛一开始出现就陷入对立冲突的境地,而是呈现逐步恶化的演变历程。探讨两个派别的关系脉络和关系始末,不仅可以清晰考察两个派别交往的轨迹,也可以明晰两个派别关系恶化的演变过程,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茶陵派与"前七子"在诗文影响和诗话理论继承方面的内在关联。
“诗弱于陶”与明代前七子的陶诗批评
作者:邓富华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作为"开千古平淡之宗" [1] 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但陶渊明在诗歌史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陶渊明在南朝时并不受到重视,颜延年为他作诔,仅评其"文取指达",沈约《宋书》把他列入隐逸传,对其诗文成就也未予肯定。齐梁时刘勰撰《文心雕龙》,未提到陶渊明。钟嵘的《诗品》虽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也仅
明文“极于弘治”说刍议
作者:何诗海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文“极于弘治”说是明清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论断.此说并非产生于对明代文学史的客观描述,而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盛世文学图景的构建,是七子派为廓清台阁文风,扩张本派声势,争取文坛领导权而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并随着其原始语境的退隐而逐渐演化为对整个明代文学史的评价.然而,正因隐去原始语境成为一个普泛性论断,此说的涵盖面、周延性甚至客观性在后世都不断遭致质疑,异响别调时时间起,为了解明清文学思潮的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吴文化与明代中期诗坛
作者:朱丽霞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自明代中期始,诗坛的主流趋势便是齐气与楚风旗鼓并飙,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学角逐之中。即使如此,江南一带,仍然有大批文人不受齐气、楚风所拘囿,一直在强势话语之外保持独立的吴歈特色。晚明诗坛实际上是在三种不同地域诗学宗尚的相互抵抗、相互对峙和相互包容中递嬗行进,并一直延续至清初。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河南人;徐桢卿,苏州人;边贡,山东人;
上页 1 2 3 ... 13 14 15 16 17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