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在功名与佳人之间——论元杂剧中的才子形象
作者:刘丽华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不断地演出着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些闺秀、名妓的温婉痴情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们忽略了她们痴恋的对象——饱读诗书的才子,而他们才是这一大类剧目的真正中心。杂剧不单关注他们的爱情历程,更涉及到了功名仕进这样的人生大事。才子们才情兼备,雄心勃勃地向着功名奋进,与佳人相恋,情真意切,缠绵动人,功名、爱情构成了才子生命的两大主旋律。他们徘徊在功名与佳人之间,在展示形象魅力的同时也暴露着
海派话剧的沉沦
作者:李伟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 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会联想到夏衍、沙叶新、赵耀民、曹路生、张献、宗福先、赵化南等剧作家,黄佐临、胡导、杨村彬、胡伟民、陈明正、徐企平、谷亦安、熊源伟、雷国华等导演艺术家,焦晃、俞洛生、祝希娟、奚美娟、李媛媛、娄际成等表演艺术家,熊佛西、朱端钧、顾仲彝、陈恭敏、陈多等戏剧教育家,我们还会想到《上海屋檐下》、《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秦王李世民》、《屋里的猫头鹰》、《芸香》、《歌星与猩猩》、《原罪》、《白娘娘》、《庄周试妻》、《留守女士》、《OK,股票》、《公用厨房》等剧目,我们还会联想到1980年代从上海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戏剧界的思想,使戏剧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剧”。
把脉2003年中国戏剧
作者:李伟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认为,要想较好地看清中国戏剧的病症所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拿它和西方戏剧作一下比较了。而2003年的中国剧坛,则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比较的样本。先是年初张艺谋《英雄》的热播。非典过后,国家话剧院推出了英国剧作家弗雷恩的《哥本哈根》,震惊了首都戏剧界。接着,国家话剧院又挥师南下,携《萨勒姆的女巫》等四个戏举办了“上海演出周”。十月下旬,北京人艺推出了林兆华执导的《赵氏孤儿》。年底,文化部评选出了“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其中第三名是陈薪伊执导、戴英禄等编剧的《贞观盛世》。
汤显祖是杂剧家吗——对1995年高招一道语文题的商榷
作者:王占敏 日期: 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有这样一道试题: 9.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飘流记》。 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晚明戏曲创作净丑脚色的强化
作者:张文珍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净丑是取得喜剧性效果的重要脚色。晚明以前,净丑脚色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他们仅有宾白,动作又多优人自为之,剧作家对之不太用心,在剧中地位相对次要。到晚明,这种状况却大为改观,净丑脚色备受青睐,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剧作家加强对他们的描摹,夸张其形象、动作、语言,增加其戏的分量,净丑因而成为两个异常活跃的行当,给晚明剧坛带来浓郁的喜剧气氛,这是晚明作家有意识追求剧场效果的反映。台湾学者张敬在《论净丑脚色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的重
沈璟的本色理论及对晚明戏曲发展的影响
作者:程华平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初至明中叶的剧坛一直笼罩在文词骈俪派的创作风气之中,创作与演出严重脱节。沈璟对这种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注重当行表演、注重语言通俗易晓、富有生活气息的本色理论。本文对沈璟本色理论的内蕴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沈璟本色理论对纠正明中叶前文词骈俪派的创作风气、使明代戏曲健康发展的功绩,论述了沈球本色理论对晚明戏曲发展的影响意义。
上页 1 2 3 ... 5 6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