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戏曲的科班与演出剧团
作者:张生筠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传授技艺的形式是“家班”。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称作“教坊”。设置的目的,是封建帝王为自己的享乐。明代始有招收贫寒子弟做一种有计划的训练的科班。但当时最为盛行的培养演员的形式,是边教戏边演出的“家班”。至清家班更为盛行,科班出现较早的当为嘉庆间的嵩祝班,以后有三庆班、小荣椿班、金奎班等。晚清,一些王爷、太监为消遣他们寂寞无聊的岁月,多曾办过科班。中国戏曲的演出团体,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艺人自家组成的班社,在各城镇乡村中巡回演出。宋元时期已十分发达。清代由于地方戏的勃兴,“自集成班”的演出剧团,几乎遍地皆是。至晚清,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道具都已十分完善。演出已注意刻画人物,演员的表演技艺已日趋精湛。观众也随之由茶园里的消遣听戏,而转变为到剧场里欣赏戏曲艺术。
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
作者:朱宪章 日期: 199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宋《景德传灯录》载:唐成通年间(860—873),“宗一禅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另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莆田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刈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说明唐宋时代,莆田民间不仅“百戏”流行,而且莆仙戏班在宋时已能上演《霸王别姬》等剧目了.1988年4月,全国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泉州两市举行,全国戏曲专家张庚、郭汉城等观看了莆仙戏《张协状元》、《蟠桃会》、《田相公踏棚》等南戏剧目后,称誉“莆仙戏不愧是宋元南戏的‘遗响’、‘活化石’”.1991年2月,中
从山西41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作者:曲润海,曲志燕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剧团的增减,显示着戏曲的兴衰习惯的说法,山西有52个剧种。八十年代又产生了一个翼城琴剧,一个阳泉评说剧,共54个。阳泉评说剧后来没有再看到演出,算是53个剧种。但就在当时,有一些剧种就没有剧团,有的剧种有民间班社,或有老艺人能说戏,也有一些资料,但组不起班子,唱不成完整的戏了,如万荣清戏等。一些剧种至今
只留清气满人间 : 记老一辈戏曲艺术家袁光同志
作者:王群定 日期: 199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人们知道的袁光,大都是作过文化行政工作或剧协领导的袁光,很少有人知晓他曾是粉墨登场的出色演员。更鲜为人知的他还是独当一面,排导了不少名剧的戏曲导演,而且还创作、改编了不少剧本。那是在戎马倥偬的四十年代,他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八一剧团的时候。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