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 宛梆 靠山黄 陕州梆子
作者:马紫晨 日期: 2021.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梆子戏形成初期,曾有“土戏”“乱弹”“桄桄”“梆子腔”“秦腔”等不同的称呼。后外地人把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把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被称为“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形成“西安秦腔”“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等梆子剧种。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在晋中吸收祁太秧歌而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流传到京、津及河北城乡,受当地语音影响而形成河北梆子。河南讴进一步发展,成为豫剧的豫西调和祥符调。此后,豫剧在河南、山东一带又分化出平调和怀梆两个梆子戏剧种。山西上党梆子别具一格,它由梆、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豫剧、怀梆相互影响。清光绪年间上党梆子流传到河北永年一带,成为西调,流传到山东菏泽一带形成枣梆。山东梆子、章丘梆子、莱芜梆子是早期梆子戏与当地语音、民间艺术结合的产物,但山东与河南接壤,两地的艺人、戏班往来密切,它们与豫剧亦相互影响。南阳梆子(宛梆)与豫剧有不少差别,这可能与山陕商人势力有关:山陕商人很早就把梆子戏带到豫西南的南阳一带,山陕梆子在南阳扎根后受到豫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山陕商人的媒介作用,梆子戏不仅传播面广,而且速度快,早在康熙年间湘西就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由此可见,现在汉剧的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 宛梆和其他梆子声腔剧种一样,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繁荣的高峰,活跃在南阳各县的著名戏班有20多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演出凋零,戏班星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恢复,各县先后共创办过专业、业余和半农半艺的宛梆剧团29个。“文革”期间宛梆又一次遭到摧残,“文革”以后传统戏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恢复宛梆昔日的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受外来文化和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宛梆的专业演出团体仅剩内乡宛梆剧团。
戏海沉浮话老调:老调戏的兴衰与现状
作者:张毅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老调戏是源自于河北保定一带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中东部以及燕北广大地区。老调戏剧目多达500余种,各朝代的剧目都有,有些剧目和元杂剧的唱词十分接近,这在中国其他地方剧种中是不多见的。 老调戏的音乐深受金、元诸宫调,北曲的影响,其音乐唱腔属于弦索腔系,是在元、明、清小令俗曲基础上形成的,初以曲牌为主,曲牌多达二百多支,后来受到板腔体音乐影响,以曲牌为母体发展了各种形式,因此,老调音乐不仅古朴,还清晰地显现了由曲牌体向板腔蜕变的过程,很有研究价值。 本课题通过对老调戏的剧种史、演员、剧目、音乐做客观、公允、详尽的分析研究,肯定其优长,又力图说明拯救老调戏艺术的迫切性,以期对它的音乐改革和持续发展有所启迪。
李慧娘纵横谈
作者:周育德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朝初年,瞿佑作了一篇小说《绿衣人传》,收在《剪灯新话》里。随着此书的流传,李慧娘的故事很快进入了戏曲作家的视野。万历年间,宁波鄞县的剧作家周朝俊根据这篇小说加以生发,创作了一本传奇《红梅记》。从此,《红梅记》就成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剧目,四百年来流传不绝。
中国地方戏剧种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四种形态
作者: 暂无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中国地方戏剧种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四种形态
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
作者:朱宪章 日期: 199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宋《景德传灯录》载:唐成通年间(860—873),“宗一禅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另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莆田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刈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说明唐宋时代,莆田民间不仅“百戏”流行,而且莆仙戏班在宋时已能上演《霸王别姬》等剧目了.1988年4月,全国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泉州两市举行,全国戏曲专家张庚、郭汉城等观看了莆仙戏《张协状元》、《蟠桃会》、《田相公踏棚》等南戏剧目后,称誉“莆仙戏不愧是宋元南戏的‘遗响’、‘活化石’”.1991年2月,中
平常而不平凡的一年:回望2011年戏曲
作者:王安奎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回顾2011年的戏曲舞台,没有产生使人特别震撼的作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平常的一年。但是,无论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戏曲艺术自身的角度看,2011年都具有总结历史、开启未来的不平凡的意义。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