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 宛梆 靠山黄 陕州梆子
【类型】图书
【作者】 马紫晨
【书名】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 宛梆 靠山黄 陕州梆子
【内容提要】 梆子戏形成初期,曾有“土戏”“乱弹”“桄桄”“梆子腔”“秦腔”等不同的称呼。后外地人把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把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被称为“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形成“西安秦腔”“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等梆子剧种。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在晋中吸收祁太秧歌而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流传到京、津及河北城乡,受当地语音影响而形成河北梆子。河南讴进一步发展,成为豫剧的豫西调和祥符调。此后,豫剧在河南、山东一带又分化出平调和怀梆两个梆子戏剧种。山西上党梆子别具一格,它由梆、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豫剧、怀梆相互影响。清光绪年间上党梆子流传到河北永年一带,成为西调,流传到山东菏泽一带形成枣梆。山东梆子、章丘梆子、莱芜梆子是早期梆子戏与当地语音、民间艺术结合的产物,但山东与河南接壤,两地的艺人、戏班往来密切,它们与豫剧亦相互影响。南阳梆子(宛梆)与豫剧有不少差别,这可能与山陕商人势力有关:山陕商人很早就把梆子戏带到豫西南的南阳一带,山陕梆子在南阳扎根后受到豫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山陕商人的媒介作用,梆子戏不仅传播面广,而且速度快,早在康熙年间湘西就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由此可见,现在汉剧的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 宛梆和其他梆子声腔剧种一样,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繁荣的高峰,活跃在南阳各县的著名戏班有20多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演出凋零,戏班星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恢复,各县先后共创办过专业、业余和半农半艺的宛梆剧团29个。“文革”期间宛梆又一次遭到摧残,“文革”以后传统戏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恢复宛梆昔日的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受外来文化和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宛梆的专业演出团体仅剩内乡宛梆剧团。
【年份】2021.04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