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元杂剧包公戏谈公案剧对公案文学的发展
作者:仲媛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公案剧,是以公案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元杂剧一个分类。有元之年,公案剧盛行,而其中包公戏又占了公案剧的约一半之多,客观上成为公案剧的突出代表。本文对包公戏对公案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以此得出元代公案剧是公案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的结论。 第一章主要讲述包公戏的创作和公案文学的主要发展脉络。得出包公是在历史传说中形成的“箭垛式的人物”的结论。并说明了包公戏是在前期公案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章主要概述包公戏对清官戏、冤魂小说、冤案小说的发展。对清官形象的典型塑造是元代杂剧包公戏的重要成就。同时,元杂剧包公戏进一步发展了前期冤魂、冤案公案文学,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三章主要从包公戏对公案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方面论述。包括成熟的结构艺术,各种叙述描写更加生动具体和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对公案文学产生的特殊文学效果。 第四章主要从包公戏对公案文学思想意蕴的发展方面论述。分别从包公戏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丰富了公案小说法律文化意蕴,丰富了公案文学中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加以阐述。说明包公戏的思想内涵比较前期公案文学更加丰富。...
梆子戏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
作者:王薇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昆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嘉庆的这三百多年来,昆曲盛极一时。清代中后期,昆曲逐渐开始衰落,梆子戏逐渐兴起。梆子戏起源于民间,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单,生活气息浓郁,更贴近百姓生活,很快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梆子戏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了更加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梆子戏从昆曲中吸收了很多内容为己所用,这使得其进一步趋于成熟与精致。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类比了梆子戏中的昆曲成分,从剧本、舞台艺术、民俗、演出场所等方面说明了梆子戏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昆曲的衰落和梆子戏的兴起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梆子戏在剧目方面对昆曲的继承,类比了梆子戏与昆曲的同名剧目和同题材剧目,并通过剧本的对比呈现出梆子戏独具风格的移植。最后从剧本结构、语言风格、作者生活背景等方面,比较了昆曲《意中缘》与蒲剧《意中缘》的异同。第三章通过行当、表演、服饰、装扮以及音乐等方面,论述了梆子戏在舞台艺术方面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第四章从演出习俗和演出场所入手,阐述了在酬神祭祀中昆曲霸主地位的衰落和梆子戏的逐渐兴起,以及由于梆子戏演出规模的改变对演出场所的影啧,从而论证了由昆曲到梆子戏习俗和演出场所的沿袭和变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梆子戏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程中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并且对存留于当下的戏曲艺术,如何走入大众文化的视野,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提供了借鉴。
明代徽州戏音乐与唱腔研究
作者:史一丰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是戏曲勃兴时期,作为明代市民经济活跃地区的徽州,演戏活动较为活跃。从明朝中后期起,弋阳腔开始传入徽州,结合徽州地方民间曲调,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徽州戏曲音乐,并在不断演剧和与其他戏曲种类的融合中得以发展。徽州戏是一个地方戏曲的集合概念,它既有弋阳腔的唱腔体系和演唱形成,又表现出徽州曲调的婉转柔美。明代徽州涌现出多位戏曲作家,曲目众多。多部曲目成为之后我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
柳琴戏唱腔音乐探析
作者:张敏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从柳琴戏的源头、唱腔的音乐特点以及现代创作中使用的新手法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柳琴戏的唱腔音乐。全文除了绪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柳琴戏的源头及其剧目特色。从诸多艺人口中以及有限的资料中得知并分析论证了柳琴戏的源头以及剧目特色。在这一章里,笔者综合相关史料和艺人相传的口碑深入分析研究,清楚地证明:柳琴戏是清道光末咸丰初形成于山东省南部以及江苏省东北部。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曾流行于鲁、苏、豫、皖的边缘地区。在花鼓秧歌、周姑子、丁香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柳琴戏具有轻松活泼的喜剧格调,是用生动的农民语言(特别是唱段)来反映农民生活的一个拥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方性的小剧种。第二部分比较详细的讲述了柳琴戏的板式、专用曲调以及它的唱腔特色。并举例加以分析说明。第三部分研究了柳琴戏创作中值得注意的新因素。比如主题贯穿、音乐元素更加多元化、唱段的结构形式上打破传统、为表达特定内容改变拖腔、多种演唱形式的运用等一些值得保留和运用的新因素都被总结出来。这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对于柳琴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张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种类繁多,除少数像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传播范围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剧种外,绝大多数剧种仅在发源地及周边少数地区流传,五音戏便是这绝大多数剧种中独具特色且小有名气的一支。五音戏,起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济南、淄博、滨州等地,其渊源可追溯到清代中叶,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山东淄博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之一。五音戏的诞生依托于优越的地理背景和丰厚的齐鲁文化背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唱腔温婉柔美、唱词通俗易懂、表演质朴细腻的艺术风格,在传唱过程中见证了当地近三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变迁,具有十分宝贵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综合性价值。本文以五音戏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基础,结合音乐形态分析学、比较音乐学、SWTO分析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着重探究五音戏音乐、唱词、剧目的特征与发展以及当前五音戏所存在和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针对其生存现状展开思考、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五音戏的历史述要,对五音戏的概述、生成空间和源流进行梳理与阐述;第二章为五音戏的音乐,主要从五音戏唱腔和伴奏音乐两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分析;第三章为五音戏的唱词与剧目,就五音戏唱词和剧目方面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进行探究;第四章为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以对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考察为基础,综合分析五音戏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形成对其传承与发展方向的大致思路。本文的结语部分指出:五音戏历经近三百年来的创造、提炼和再创造,从萌芽走向了成熟,成为了一支小有名气的地方戏曲剧种;五音戏自清代唱响以来,形成了音乐简约动听、唱词朴实亲切、剧目丰富多样、地方风格浓郁等艺术特征,是一支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几代五音戏新老艺术工作者为推动五音戏发展所作的有益尝试给五音戏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提升了五音戏的艺术品质,丰富了五音戏的价值,使五音戏成为一支十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的戏曲剧种;五音戏的生存现状要求我们对待它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应当采取更加科学、积极的举措,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和发展好这一梨园奇葩,令它能够永远绽放在梨园。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