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清文言小说评点之叙述理论研究
作者:杨艳文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以还,文言小说评点复苏,在白话小说评点的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评点本数量日趋丰富。王世懋、汤显祖、屠隆、袁宏道、冯镇峦、但明伦、何守奇、王士祯、张潮以及烟花子等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无名氏,是评点中的主力军。在他们零散和芜杂的评点之中,针对文言小说叙述特色做出的理论阐述闪闪发光,尤其是围绕《世说新语》、“虞初”系列小说选本、《聊斋志异》、《萤窗清玩》做出的评点,因使用了一系列形象而生动的术语显得越发耀眼。笔者在爬梳这几部文言小说评点的基础上,抉出其中就叙述艺术而发的内容,最终从人与物的叙描、情节的曲转展收、叙次脉理以及叙述风格这四大方面总结了文言小说叙述理论。人、物是文言小说叙写的主要对象,评点家们对不同作者使用的描摹笔法做出了不同的品评。李贽、王世懋、田中等人称《世说新语》写人“状得佳样出”,并对人物“一一呵活眼前”背后的时间机制有所揭示;汤显祖等评点家,从人物的形神、姿态、口吻入手,以“摹形”、“抉神”、“娇态如画”、“口中吐出”等术语抉出了“虞初”系列小说“活画”人物时蕴藉的匠心;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则从《聊斋志异》兼顾“人”、“物”特性的叙写特色中,总结出了“栩栩欲活”的传神绘影之笔、“双管齐下”的互写法、浓墨重彩的“大落墨法”、“垫衬加一倍写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虚实写法以及“穷形尽态”的极写之笔;烟花子用“由虚入实”、“由浅入深”这类具有辩证意味的术语来总结《萤窗清玩》中的人物描摹法,并首次针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提出“越是放松处,越是吃紧处”的理论命题。情节是文言小说叙事的基本单位,评点家们立足于小说文本,总结出了一套别有韵味的情节曲转展收理论。他们就情节的导引和生发阐发出“拔草寻蛇”、“春云渐展”、“绝处逢生”三种形态;从情节的波澜起伏中点出“转”、“曲”、“顿”、“波”、“惊”“险”五大增添趣味的笔法类别。此外,情节中伸缩变换的文势、张弛有度的节奏、令人捉摸不透的悬念、人物的嵌入与情节的深化、颖然有趣的小语点染以及巧妙收束,评点家又分别使用“蓄字诀”、“从险峻处望有平静处”、“作葫芦提语”、“卷石小卉,尽多生趣”、“小小点缀绝佳”、“临结出奇”等特色术语和命题进行揭示。文言小说注重叙次脉理问题,明清评点家依循不同文言小说的特性对各篇故事中段落与段落间的“肌理”和“针线”进行了揭示。《世说新语》在大结构上呈现出“条分类举”之散式,而单则故事内部却“次序有映应”;“虞初”系列小说专注于“起结”、“序次”和“关锁照应”;《聊斋志异》在脉理布设上有五条秘诀,即作为全篇意旨统摄的“立胎”、开篇定局的“提笔”、紧密相承的“过脉”和远距离呼应的“伏应”、提点文脉的“拖”“带”“串”、用于弥缝的“追”“补”“斡旋”和“不漏”之笔;《萤窗清玩》则沿承了此前的文言小说的叙次笔法,烟花子称之为“伏”、“逗”、“张本”、“应”。通过评点家的阐述,我们发现,文言小说的叙次和脉理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理论沿承关系,在前后照应的通贯笔法上呈现出共性。叙事风格能够直观反映出文言小说叙事与白话小说甚至是其他体裁叙事的差异。从文言小说评点家的揭示来看,文言小说叙述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限于篇幅而呈现出“一语千里”的“简括”之风。这一重风格具有寓精炼之法格、数语便叙事“净”“足”、走笔巧“捷”不缠绕的特点,具体可通过“趁水生波”、“顺手牵羊”、“口中点出”等“省却无数笔墨”的笔法来实现。除“简”外,恍然如真的“怪幻”“迷离”色彩、“用笔不复”的矫变文心、“愈嚼愈觉有味”的深约风致也都是评点家们从文言小说叙述实际中总结而出的风格。文言小说评点看似琐碎,但正如黄霖先生说的那样,它外杂而内整、形散而神完,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内涵,彰显着中国特色。越过文言小说评点的芜杂外表,深入挖掘其中内蕴的叙述理论宝藏,探求其叙述理论逻辑,不仅可以直观掌握文言小说的叙事格局,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叙事理论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王骥德《曲律》戏曲叙事理论研究
作者:范辉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骥德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界,有着十分独特和重要的意义,其戏曲理论专著《曲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戏曲理论专著。《曲律》门类详备,无所不包,自成体系,涵盖了戏曲及戏曲批评的各个方面,涉及戏曲发展史、戏曲创作、戏曲风格、戏曲流派、作家作品论、声律、修辞、叙事等诸多方面。虽然王骥德在自己的曲论体系中,比较偏重声韵、曲调等戏曲抒情层面,不过,他在《曲律》一书仍然涉及到戏曲叙事理论的诸多重要层面,并进行深入论述,最集中表现在虚实论、结构论、情节论、语言论四个方面。引言部分在介绍戏曲理论的整理和研究现状,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渊源及内涵界定,在此基础上,介绍王骥德戏曲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王骥德戏曲叙事理论的动机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王骥德的生平和著述。王骥德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与戏曲结缘,并为之奋斗终生。他的交游广泛,结交了一大批曲坛名流,如徐渭、沈璟、汤显祖等等,对他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理论品格的完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王骥德一生著述颇丰,与戏曲相关的领域,几乎都有所涉足,遍及传奇、杂剧、编纂、校注及理论专著等多种类型,其中,《曲律》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第二章主要围绕《曲律》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版本、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建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去探析《曲律》这本理论巨著的风姿与内涵。《曲律》之所以能成书,并世代流传,深受好评,与王骥德本人的才华与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整个明代戏曲欣欣向荣的理论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王骥德的收获,其实正是整个明代曲论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章是本论文的论述重点,主要分析了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有关戏曲叙事理论的阐释。第一,王骥德深入阐述了戏曲艺术创作方法论领域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做出自己独到判断,提出“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观点,明确了戏曲叙事的虚构性特征。第二,从形式角度,王骥德提出戏曲叙事的结构应该注重整体美的观点。第三,在内容层面,王骥德认为戏曲情节需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提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一是要对那些来自生活之中的基本素材进行精简,二是根据作品主旨和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用力开掘,并将其概括为“贵剪裁,贵锻炼”。第四,戏曲语言风格方面,王骥德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审美趣味,追求语言风格上的“雅”,另一方面,从戏曲接受论的角度,他考虑到戏曲需要契合当前观众的审美口味,因此也很关注戏曲语言的“俗”,并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将“雅”与“俗”有机结合。王骥德及《曲律》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曲论影响深远,虽然关于戏曲叙事理论的探讨并不是他本人重点发力所在,却填补了当时的一个理论空白,构建了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雏形,并给后来者比如李渔等以极大启迪,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为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独特贡献。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