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高拱哲学思想述评
作者:周柏山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高拱(公元1512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明嘉靖二十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累迁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进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隆庆元年二月,再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继为首辅,兼掌铨务,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政绩卓然。……
丛书集成初编 本语 三事溯真 观微子 浑然子 海沂子
作者:(明)高拱,李豫亨,朱衮,张翀,王文禄 日期: 1936.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丛书集成初编 本语 三事溯真 观微子 浑然子 海沂子
肖鹰文集初编 美学卷
作者:肖鹰著 日期: 2019.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肖鹰文集初编 美学卷
汤显祖的情哲学及其展开
作者:韦海英,张见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神宗万历年间乃是明代文坛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一股以李贽为思想领袖的新的文学潮流逐渐兴起壮大,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了盘踞文坛的复古派势力。汤显租,正是这股文学潮流的先驱者。一情,作为汤显祖提出的一个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命题,乃是贯穿汤显祖整个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的核心。“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世总
从美学的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
作者:韩贻杰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试图通过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三个层面作整体构架,以“理”、“心”,“格物”、“致良知”和“孔颜之乐”、“曾点之乐”这三对范畴来作对比,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变,这转变包含着逻辑与历史两个层面。理学是在孔子组织、完成人人关系网之后,宋儒以天人关系为表象,对人人关系进一步成功梳理的伦理哲学成果。在程朱理学中,“理”范畴是宋代理性精神的理论化,是这个时代伦理实践活动的体现,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人们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作为“理”、“气”所衍生出的二级范畴,“文”这个范畴在朱熹理论中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从它包含的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与文学艺术的美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到朱熹美学正是克服了“文”具有的感性快乐与理性伦常之间的矛盾,达到“理”所规定的生命最高境界--圣贤境界。因为逻辑与历史的发展,“理”的内在矛盾激化导致了朱熹理学体系的理论终结,王阳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心”这个本体范畴。王阳明“心即理”说的提出,在心理合一的表象之下,摒弃了外在的、高悬的天理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控制性,打破了主体道德意识与客体宇宙规律的长期统一,使主体脱离客体走向了独立而充分的发展。近代意义上强调内心、情感的哲学、美学开始在晚明出现,汤显祖、徐渭、公安三袁便有了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点,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思潮。朱王二人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内圣而外王”,通过对人的内在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的培养,来达到外在的社会功利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但两人达到内圣的途径却是不同的,一个是“致知在格物”,一个是致良知。朱熹的“格物”是正心诚意的手段,它由外而内,有章可循的对人的理性与感性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处理,达到了内在的中与外在的和。在格物的过程中,人们不但体味到了理,认识了宇宙万物的规律,道德伦理的先验准则,而且体味到了理所昭示的宇宙万物的生命力,以及人自身的勃勃生机。王阳明的“致良知”,注重如何内在的发明本心,使心之灵明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实质上是使良知成为人自觉的道德判断与伦理实践的标准和动力,最终容易演化成心理情感对伦理原则的操控,阳明的致良知除以自慊为准则外,并没有理性可循的实施步骤。在精神世界中,具体到个体知识分子的人格培养与人生境界体味,朱熹理学所提供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关怀,人们循此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是自由的、美的境界——孔颜之乐。这美的境界的外在表现为“圣贤气象”,内在的内容就是实现“心与理一”。孔颜之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通过“涵咏须用敬”的修养方式获得;极具知性色彩,有着儒家固有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且内在的表现为中,外在的表现为和。对于超越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王阳明则推崇“曾点之乐”。通过对敬畏的再诠释,曾点之乐即是仁者境界与狂者境界的和谐统一。其审美内涵为:摒弃理性与认知,而注重获得的直截性;具有个体性特点,去群体化趋势;形式上的非功利性。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