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古典戏曲旦脚研究
作者:许强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旦脚的出现是戏曲形态由滑稽调笑伎艺化的演出到故事性人物搬演转变的标志性节点,同时也对戏曲脚色的最终定型与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在戏曲演进某一阶段以及在整个脚色体系中的旦脚考察,并未做过对这一戏曲单个脚色系统、全面的探讨,故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散佚在各个文卷中零碎材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之上,从以下四章逐步展开研究:第一章,对旦脚的起源与定型进行考述。杂剧色无“旦”,通以副末副净的插科打诨演出为主,“装旦”旨为戏谑之意,演故事、扮人物使得原以调笑为主之“旦”地位提高,并存在有别于男性之外女性角色的性别区分,完成了“旦”作为脚色的最终定型。第二章,对南戏、传奇代表作品的梳理,纵深考察旦脚的分化与旦行的形成。在南戏整夯“七脚制”的基础上,传奇以其自身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旦脚显示年龄与性格名目的出现。而原传奇全本戏中处于非主角儿的女性角色在折子戏的光照下却有了不依附于主角儿,展示其自身独有魅力的契机。故为了直观、细致的考察这一重要转变,本文选取明末周朝俊所做传奇《红梅记》以及明清时期所刊录的一些有关《红梅记》折子戏选本进行比刊,期冀寻其答案。第三章,清中叶之花雅之争促成了花部的迅速勃兴,不仅带来了纷纭复杂有别于雅部昆山腔,显示其自身压倒性优势的各个地方性声腔小戏,而且同时也促使中国戏曲至此进入到了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以往地方戏之探讨,多遵循从声腔上做其必要分类,很少甚至没有从地方戏剧种自身独有的脚色体制上做异同区分。其实,地方戏的地方性不仅表现在声腔剧种的相异上,其剧目有自身独有围绕各自剧种脚色设置结构情节的方式,故本章以旦脚为例,见微知著探寻地方戏与脚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四章,为前三章之理论提升,将旦脚为例的脚色研究,置于戏曲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具体集中在杂剧色之“装旦”与戏曲演出的伎艺化;脚色之旦脚与戏曲形态的成熟;旦脚之分化与戏曲文学的发展;旦行之形成与地方戏的兴起四部分展开论述。且选取戏曲发展演化中间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旦脚的确立与旦行的发展,来反观其在女性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 宛梆 靠山黄 陕州梆子
作者:马紫晨 日期: 2021.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梆子戏形成初期,曾有“土戏”“乱弹”“桄桄”“梆子腔”“秦腔”等不同的称呼。后外地人把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把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被称为“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形成“西安秦腔”“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等梆子剧种。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在晋中吸收祁太秧歌而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流传到京、津及河北城乡,受当地语音影响而形成河北梆子。河南讴进一步发展,成为豫剧的豫西调和祥符调。此后,豫剧在河南、山东一带又分化出平调和怀梆两个梆子戏剧种。山西上党梆子别具一格,它由梆、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豫剧、怀梆相互影响。清光绪年间上党梆子流传到河北永年一带,成为西调,流传到山东菏泽一带形成枣梆。山东梆子、章丘梆子、莱芜梆子是早期梆子戏与当地语音、民间艺术结合的产物,但山东与河南接壤,两地的艺人、戏班往来密切,它们与豫剧亦相互影响。南阳梆子(宛梆)与豫剧有不少差别,这可能与山陕商人势力有关:山陕商人很早就把梆子戏带到豫西南的南阳一带,山陕梆子在南阳扎根后受到豫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山陕商人的媒介作用,梆子戏不仅传播面广,而且速度快,早在康熙年间湘西就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由此可见,现在汉剧的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 宛梆和其他梆子声腔剧种一样,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繁荣的高峰,活跃在南阳各县的著名戏班有20多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演出凋零,戏班星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恢复,各县先后共创办过专业、业余和半农半艺的宛梆剧团29个。“文革”期间宛梆又一次遭到摧残,“文革”以后传统戏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恢复宛梆昔日的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受外来文化和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宛梆的专业演出团体仅剩内乡宛梆剧团。
商丘戏曲文化
作者:卢明庆,任秀燕编著 日期: 2018.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主要讲述了商丘戏曲的源流(远古至魏晋)、商丘戏曲的演变(隋唐至明清)、商丘戏曲的成熟时期(清康乾至民国)、商丘戏曲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商丘戏曲的复兴时期(改革开放至今)、商丘戏曲的外延。通过本书探寻商丘戏曲的源流演变,追忆梨园英杰们的功绩成就,旨在弘扬戏曲文化,唤起人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商丘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中最有影响的地域流派“豫东调”的发祥地,戏曲文化厚重。研究商丘的戏曲文化,对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戏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梅林戏
作者:张帆著 日期: 2018.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梅林戏属于乱弹声腔剧种,受赣剧、宜黄戏影响较大,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福建西北部分县区,原称“土戏”“土班子”,因曾盛演于泰宁县梅林村,上世纪60年代被命名为“梅林戏”。梅林戏,是清中叶乱弹声腔兴起的大环境下,随着乱弹诸腔在福建的流播,外来徽班、皮黄戏班进入闽北,在泰宁一带,受地方方言影响,逐渐传播,逐渐扎根的剧种。它不是个案,而是席卷全国的乱弹风潮的一条支脉。本书使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爬梳资料,系统介绍梅林戏剧种历史源流、分布情况、音乐声腔、传统剧目、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班社、艺人、戏神信仰以及区域地理人文,还涉及梅林戏与信仰、民俗的关系。
永康醒感戏
作者:徐宏图,吕美丽,施祖新编著 日期: 2016.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介绍永康醒感戏,旧时,永康很多农民从事五金业,走南闯北,四处谋生,难免遭逢天灾人祸,丧命他乡,在家的乡民或为祈保飘泊在外的亲人平安,或为超度客死他乡的亡魂,便雇请道士班诵经拜忏,以超度为主要目的醒感戏亦随之诞生,且与道教仪式融为一体。永康醒感戏源于宋元南戏,兴起于明、清,至民国仍盛行,旨在“劝人反醒,导人归正”,被学术界称为“亚傩戏”,是一种典型的宗教仪式剧,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优孟在野 安溪民间戏曲与文化生态写真
作者:徐姗娜著 日期: 2011.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分作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而通俗地讲解了安溪地方戏曲的文化基础,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以及民间舞蹈,阐释了安溪地方戏曲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元素。第二部分,细致而清晰地讲述了安溪地方戏曲的发展脉络,从先祖移民的孕育,到元明清的成熟,再到现代的推陈出新,都有一一讲解。
上页 1 2 ... 4 5 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