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山东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
作者:周爱华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山东是元杂剧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尤以东平、济南最盛,孕育了康进之、高文秀等一大批优秀的元杂剧创作者。这一方面与元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依托于运河经济的繁荣。山东元杂剧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厚人伦,美风尚,高扬忠孝节义的旗帜;同时,梁山泊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水浒故事也是山东剧作家喜爱的题材之一,作品充满了尚武精神和豪侠之气,这也成就了山东元杂剧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风格。
李攀龙诗歌用韵研究
作者:许莹莹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依据《李攀龙集》(李伯齐点校,齐鲁书社1993年版)对李攀龙的全部诗歌作品进行用韵研究。李攀龙为山东历城人,生活于明代中叶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曾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同时也是著名文学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本文共收录1419首,其中古体诗431首,近体诗988首。本文首先归纳诗歌韵例,确定韵脚字,从而分析得出李攀龙诗歌用韵的韵系,并将它与《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情况相比较、与平水韵相比较,从而得出李攀龙诗韵的基本特征:趋向于遵守《广韵》关于韵部同用、独用的规定,遵循平水韵的规范,大部分韵部的分合情况与《广韵》、平水韵相一致,仅存在少数与《广韵》、平水韵相异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特殊通押韵部。对于基本特征以外的特殊通押情况,本文综合李攀龙的文学复古思想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明代中期、地域——山东,从仿古以及明代韵母系统的角度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关结论:1、李攀龙诗韵中存在仿古用韵的情形。本文归纳分析的431首古体诗中,存在218首拟古乐府诗,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存在仿古用韵。具体是:(1)歌戈麻三韵同用,(2)语马两韵通押,(3)有马两韵通押,(4)缉合两韵通押,(5)支歌两韵通押,(6)至志未祭通押。这些韵部的通押(同用)均表现了诗人在用韵方面模仿上古音韵系的特征。2、李攀龙的诗韵反映出明代山东方言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清庚青蒸通押,钟庚通押,体现了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这一历史阶段内山东方言区域内曾梗通三摄同音的特征。(2)东侵通押,文侵庚青清通押,体现了山东方言在明代至现代的发展过程中[n]尾韵向[m]尾韵归并的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现代山东方言[n]尾韵母主要元音鼻化的特征。(3)陌德两韵通押,体现了明代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存在的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字与梗摄开口二等字读音相同的特征。3、李攀龙的诗韵反映出明代官话语音的特征。总体来看:体现了中古至近现代语音发展过程中韵部简化合并的总体趋势。表现在庚耕清青四韵之间的通押,梗静耿三韵之间的通押;尤侯与模虞鱼韵之间的通押;鱼模虞三韵之间的通押;有厚虞三韵之间的通押;山删先仙寒桓之间的通押;吻准隐三韵之间的通押;萧宵豪三韵之间的通押等。
元代山东杂剧研究
作者:李秋晨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根据元杂剧作家地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域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杭州作家群、山东作家群等。本论文以元代山东杂剧为中心,以地域文化、文史互证的方法与视角,对元代山东杂剧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与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根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等文献的记载,元代山东共出现了12位杂剧作家,产生了80余部作品。本文考证了这些作家的籍贯:他们分属于东平路、济南路、益都路、潘阳路和曹州路等。 第二部分,根据《元史》、《山东通志》等考察元代山东的经济、政治、社会情况。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众多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热情的消费者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是元代山东杂剧兴盛的原因。 第三部分,元代山东杂剧题材丰富,水浒戏、爱情戏、历史戏、伦理戏和神仙道化剧演绎着元代山东杂剧的繁荣辉煌。不同题材的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反应了作者不同的文化思索。水浒戏的盛行与山东侠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情爱戏歌颂爱情,赞美婚姻自由;历史戏表达了剧作家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伦理戏展现了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血缘亲情和家业传承的深深思考;神仙道化剧则表达了...
北马鞍山 一代文宗李攀龙始葬之地
作者:刘权,许保增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济南有南北两座马鞍山,构成齐烟九点图景之一的,是位于药山、粟山之间的北马鞍山。北马鞍山原名鞍山,海拔85.9米,西距粟山约0.7公里,北距药山约1公里。由于山体有一大一小两座山头,形似马鞍,所以得名;又因为两峰呈圆形,如同日月,还被称作日月轮山。北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