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徐渭戏曲浅论
作者:曾维芬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徐渭戏曲标志着南杂剧的形成,奠定了文人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引领了一代戏曲新风。本文将从作品出发,接合作者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系统考察徐渭戏曲创作的特点、建构、效应及成因。 徐渭戏曲被誉为“有明奇绝文字之第一”。“奇绝”的特性是作者在本色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从真出发,以俗见笑的方法而得以形成。“奇绝”赋予徐渭戏曲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效应。作为明代文人剧的代表,徐渭戏曲与一般牢骚满腹的文人剧有根本不同,作者已经放弃了对理想主义的肤浅崇拜。他那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自己存身的现实社会,而且指向传统的精神世界。徐渭戏曲尖锐讽刺当时社会的腐朽溃烂,更充分肯定人的自然情欲,竭力要求解禁旧的道德礼教,成为后世浪漫主义洪流的先声。徐渭戏曲揭示了人的必然天性与理想、意志的冲突,在喜剧中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悲剧意识。探究徐渭戏曲的成因,可见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气质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以及多种多样的客观原因。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作者:宋俊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解读的历程。意趣神色的创作理念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激荡,使汤显祖打出至情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不仅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借鉴意义的,而且对于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人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