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杂剧三集》研究
作者:裴洁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杂剧三集》是由明末清初人邹式金所辑,以收录明清之际杂剧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戏曲选本。关于它的版本,目前可见的主要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邹氏原刻本,以及民国三十年(1941)武进董氏诵芬室翻刻本。该选本共三十四卷,收录十九家三十四种杂剧。其间作品或表达时世变迁、朝代更替的感慨,或抒发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愤,均属寄寓深情、有意而为之作。此外,选本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十分罕见,除《杂剧三集》之外不见于其它任何刊本。该选本卷首有吴伟业之《序》、邹式金之《小引》,以及式金之子邹漪所写的《跋》,作品中还附刻了邹式金的大量眉批。因此,无论是从戏曲文学角度、戏曲文献角度还是戏曲理论角度来看,《杂剧三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截止至目前,有关《杂剧三集》的研究零散而不成体系,不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这部戏曲选本的整体价值。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该选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第一章,探讨选本的产生背景、版本情况以及其刊刻者的生平经历。第二章,分析入选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主要艺术特色,揭示明清之际剧作家的普遍创作心态,以及该时期内杂剧发展的整体风貌。第三章,论述选本附录中所反映出的戏曲理论。通过以上三章内容,揭示出《杂剧三集》在戏...
孟称舜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
作者:吕茹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随着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作家、作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探讨兴趣,如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孟称舜就是其中之一。孟称舜著述丰富,其杂剧、传奇的创作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由于资料的匮乏,学界对于孟称舜的研究多是零散性的。本文力图在全面占有孟称舜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孟称舜的生平交游、戏曲创作及戏曲理论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与研究。除引言外正文分三章,引言主要论述近年来关于孟称舜的研究概况,指出其成绩与不足。正文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孟称舜的生平交游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搜集现有孟称舜生平的所有资料,对其为人、生平、交游作了全面的梳理,特别是对其生年作了进一步的考订,从而断定其最迟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使孟称舜的生平更加清晰。通过分析其家世生平、交游记录展现孟称舜的为人、为学,为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孟称舜的戏曲创作及其理论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第二章主要分析孟称舜的戏曲创作。本文将孟称舜所有的作品按孟氏的创作思路分为爱情剧和社会历史剧,然后从不同的文化层面宏观分析比较这两类作品,揭示了孟称舜前后期创作的显著变化及其原因,展现了其独特的心路历程。...
为明国粹大道 不惜继晷焚膏 ——我的戏曲研究之路
作者:安葵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安葵先生,本名王安奎,亦作王安魁,笔名安葵,1939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戏曲研究》主编、《中华戏曲》主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安葵先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术理念,时刻关注戏曲创
论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戏曲理论史意义
作者:李小菊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在戏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历来以“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闻名于世,而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论述则主要体现在为数不多的几篇题词和诗歌中.从这个角度来讲,专论戏曲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下简称《庙记》)虽然篇幅并不长,却集中体现了汤显祖戏曲理论的许多层面.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杰出的庙记,汤显祖在资料非常匮乏的情况下记录了戏神的生平、事迹、影响以及如何发扬戏神精神,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体现了汤显祖极高的才华.
论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戏曲理论史意义
作者:李小菊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在戏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历来以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闻名于世,而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论述则主要体现在为数不多的几篇题词和诗歌中。从这个角度来讲,专论戏曲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下简称《庙记》)虽然篇幅并
明清上海戏曲研究
作者:尹蓉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戏曲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出现了许多作家作品,舞台演出也很频繁,在剧种声腔方面,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戏曲在上海都市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国戏曲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明一代至清中叶,家乐是上海戏曲演出的主要形式之一。文人士大夫蓄乐成风,这推动了上海地区戏曲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提高了戏曲演出水平,对上海昆曲“劲而疏”(潘之恒《鸾啸小品·叙曲》)风格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上海棉纺织业发达,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商人重利奢华的生活方式对上海戏曲的发展起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商人演剧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庙会演剧,二是会馆演剧。商人讲求排场之风气对戏曲的发展也产生过-定的负面影响。晚清开埠后,江浙、闽粤、苏北等地人口涌入上海,在上海形成不同阶层,也带来了各种地方戏曲,如广东戏、苏滩、宁波滩簧、绍兴戏以及淮剧、扬剧,它们在上海的发展各不相同,但不同程度地丰富了上海戏曲,促进了海派戏曲文化风格的形成。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戏曲种类。它在形成过程中,和东乡调、花鼓戏、本地滩簧关系密切。由于使用土语宾白,内容贴近生活,多是有关男女爱情的描写,所以屡遭清朝统治阶级的严禁。但是它却受到了上海普通观众的喜爱。最后,在吸收其他剧种演唱方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上海特有的剧种。明清上海戏曲系年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上海戏曲发展的脉络,明清时期上海作家生平交游、戏曲作品及其本事、上海地区戏曲演出情况、戏曲理论的发展情况等,为我们了解上海戏曲发展提供一些线索。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