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古典戏曲中文士婚姻与两性问题研究
作者:谭美玲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历来戏曲研究中人们常注意浪漫的爱情、丑恶的婚变、贞烈的妻子等课题,并没有注意到各朝文士与其种种婚姻行为模式的变化,更没有看到当中隐藏的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的原始意义。婚姻是男女社会角色的开始,也是落实男女关系的一种制度。戏曲里的文士角色,是文人作者的自我投射。从戏曲中的婚姻关系,能凸显各朝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文士社会角色的困局。本论文希望透过戏曲中文士婚姻变化的轨迹,找出文士在婚姻行为、社会角色定位上的深层意蕴。本论文先以两性关系、行为取向的源头为讨论基础。两性关系远始于《易经》里阴阳定位的叙述,经过先秦至汉代各朝的推演,从《春秋繁露》起,阴阳两性地位、权力、正反、主从的划分,已经壁垒分明;往后各朝的男性主权地位、权力范围更巩固,对女子的行为规范也越演越烈。这种种规范影响到文学文本的书写,唐传奇以至宋元南戏凸显的负心主题,都是对于现实宗法父权文化的暴露,作者对于此种社会行为的认同,表现出文士在现实压力与个人抉择上的出路。在戏曲里所凸显的,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发现更并非前人研究所说的为攀附权贵、地位差距、现实梦想那么简单,而是为了现实权力核心的认同,文士必须找出社会里中心点的位置。这种核心权力的认同,在宋元南戏有负心婚变,元杂剧有共患难,明代有坚贞与不渝,至清代有惧内、贞烈、道化的出现。纵观宋元明清各朝戏曲文本,筛选出151种(188段姻缘)与文士婚姻行为、夫妻相处相关的剧本,来探析文士出路与婚姻行为间的抉择涵意。根据婚姻的结合形态、变化原因,再配以数据统计,来归纳出当中文士的取向,发现他们的婚姻行为、两性相处的模式,全是受当朝的政治权力的影响。文士在各朝的婚姻与两性关系的困境,都离不开社会的要求,宗法礼教的父权圈套,文士也是父权圈套底下的一个阴柔、辅助的社会角色、身份。论文中再针对一些典型文士的个案,观照同一个人物在各朝剧本的变化轨迹,也离不开上述的情况。本论文再以东西方的文士丈夫对比,来探究出中国文士形象的苍白、阴柔,实际始于诗教的温文尔雅的培育与要求,一切以公家、宗族、礼教为前提,私人的感情、行为全后退或忽视。所以,戏曲文本中的文士,少有独特的、有个性的狂狷者,往往都是拥有正面性格的,没有负面的,全为社会宗族服务。
谈戏曲艺术
作者:郑尚宪著;卞孝萱主编 日期: 2012.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戏曲的形成;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与京剧等。
纵横谈戏录
作者:颜长珂著 日期: 2014.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是《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收入了作者的二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最后两篇,都写于十年浩劫之后。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戏曲剧本创作和京剧文学简论;第二部分为戏曲文学史以及戏曲文学中文学性与戏曲性、雅与俗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最后是有关戏曲史的几篇,它们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元、清两代。这些文章大都在杂志报刊上发表过,有的又进行了补充整理。本书是作者倾注了一生心血而完成的一部戏曲论著,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并在戏曲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莆仙目连戏与道教渊源研究
作者:张喜珊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北宋后期,作为戏祖的目连戏自北而南,到处衍传发展,在其经过宋、元、明、清四个封建朝代近千年的中国戏剧历史长河里,成为一个流布最广,戏曲综合艺术蕴藏量最丰富,大戏结构最恢弘,涉及戏曲、声腔、宗教、历史、民俗等学科最多,内容最广泛的特殊古老剧目。堪称南戏活化石的莆仙目连戏混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出自佛教题材的莆仙目连戏,至今较少有人专门研究它与道教的渊源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视野,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寻莆仙目连戏与道教的渊源关系,进而为莆仙目连戏的深层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这也是本课题努力尝试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全文包括绪论、四章和结论。绪论是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基础、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本文的主体共分四章,分别从戏神、演出习俗、文本研究和音乐本体等四大方面管窥莆仙目连戏与道教的渊源关系。结论从哲学、历史和宗教的高度进一步探究二者渊源关系背后的深层根源。
戏曲腔调新探
作者:曾永义著 日期: 2009.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腔调新探》讲述了:曾先生学术趣味广泛。他是俗文学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发表过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辑为专著的则有《说俗文学》、《诗歌与戏曲》等。他的主要精力是戏曲学研究,成果堪称辉煌。插在我的书架上的著作就有《参军戏与元杂剧》、《戏曲源流新论》、《论说戏曲》、《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与欣赏》、《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从腔调说到昆剧》等,都是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戏曲表演艺术一脉相传的具体载体——论昆曲折子戏的历史意义
作者:孙玫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乾嘉以降,折子戏在昆曲演出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折子戏的情节为观众所熟知,观众看折子戏,基本上不是从未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从艺人对已知故事和人物的阐释中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就艺人而论,他们演折子戏也并非是一味重复前人的演剧成品,毫无变化。艺人们总是会不断对折子戏作各种各样的润色或加工,常演常新。这种润色或加工通常是在不改变原作大框架下进行的局部性微调,然而,经年累月之后,世代传承下来的昆曲折子戏就会成为与原文学剧本面貌差别很大的演出版本,形成一种不同于原作的新的演出形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昆曲盛演折子戏的时代,正是众多地方剧种成长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地方戏都曾通过吸收昆曲折子戏中表演艺术的养分而茁壮了自己,众多的戏曲艺人也正是透过昆曲的折子戏,具体接触、把握、承袭了戏曲的表演艺术传统,从而使得戏曲的表演艺术薪火延续,一脉相传。
上页 1 2 3 4 5 ... 11 12 1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