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明清江南地区酒楼茶园中戏曲演出发展述略
作者:王胜鹏,杨琼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的勃兴以及民众日常生活风尚的转变,酒楼茶园中的戏曲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市场空间。明初,官办酒楼中的戏曲演出占据主要位置,从明中期开始,民间酒楼中的戏曲演出逐步复兴。入清以后,"戏馆""戏园"出现,并广受欢迎。至清末,茶园开始逐渐取代戏馆、戏园的市场地位。
唐英与蒋士铨戏曲之比较研究
作者:姜春青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唐英与蒋士铨并列清中叶戏曲三大家中,在清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及审美追求,使他们的戏曲创作在个性中存在共性。本文比较分析了唐英与蒋士铨戏曲创作的异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在前人及时贤论述的基础上,从思想、艺术、贡献及牛平等方面,宏观把握唐、蒋戏曲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突破点。第二章旨在为后文论述提供必要的研究背景。一是解读唐英诗文,丰富唐英牛平,从唐英自身经历、感受出发,发掘其精神生活中的平民趣味;二是从唐、蒋诗文提供的资料中探究二人忘年知音的原因,发掘他们在性情、爱好、见解——尤其是戏曲见解上的共通之处。第三章,首先按戏曲风化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政治清明的途径的思想脉络,对唐、蒋戏曲思想进行梳理。指出二人均在作品中渗透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由于二人身世际遇不同、识见不同,实现关怀的途径也不同:唐英关注社会下层,旨在唤醒下层人民、重塑下级官吏;蒋士铨则关注上层社会的建构,其批判兼及整个官场和科举制。从唐、蒋二人对女性道德要求的差异中,发掘唐、蒋婚恋剧中包含的思想内核的差异:唐英是理中情,蒋士铨是情中理。第四章二人戏曲艺术特点分析。二人都关注声腔的地方化、语言的通...
《红楼梦》中的戏曲迹象及清初家班研究
作者:任文姝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戏曲漫长悠久的发展史中,一直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小说中相关的戏曲描写为我们重现了那个时代戏曲的状况。近年来,原来被忽视的戏曲班社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出现了角度各异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家班为引探索了清初康乾时家班的状况:清朝刚建立时,家班一度受挫。但到了清康乾时因经济繁荣、官僚贵族的享乐思想等原因,家班重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其主要成员家伶大多是在孩提时代被买来的,虽然他们在豪门中接受培训,并多才多艺,但被用于娱乐的残酷现实时时提醒着这些家伶卑微的社会地位。家班主人为了娱乐消遣经常在各种宴会上让家班表演助兴,由于观众多是文人士大夫,有着雅致的审美爱好,昆腔成为家班表演的主要戏曲声腔,而且以生旦为主的剧目较受欢迎,很多剧目沉淀为经典的折子戏流传至今。家班最终没有逃脱衰落的命运,或是因政治限制,或是受经济影响,或是遭到戏曲发展的淘汰。但是它在戏曲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为戏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代戏曲思潮的演变
作者:周立波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着眼于市井平民,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受到挑战。而一批正统文人剧作家则以古寓今,以戏曲寄托自己对故国的追思。更有一些戏剧家以戏曲为业,更加注重戏曲舞台的实际演出效果。到清中叶,戏曲作品出现了一方面夸大教化功能的剧本,另一方面较以前更加注重舞台的艺术实践。短小单元的呈现逐步取代长篇大戏的演出。单折杂剧创作开始兴盛,折子戏成为剧场的主导。乾隆之后,经过花雅之争后,花部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尤其是京剧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戏曲改良思潮的兴起。戏曲改良运动很快从北京、上海波及到全国很多地方。
简论清廷禁毁戏曲的民族主义色彩
作者:孙建杰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代满人为了消灭汉人的反满情绪,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以武力镇压的同时,力图从文化的根源上剿灭汉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因此,清人禁戏在以往维护伦理纲常、道德教化需要的同时,更将浓厚的民族主义渗入其中,形成了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严禁戏曲这一大特色。
论改编在中国戏曲编剧史上的地位
作者:许祥麟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剧目有些是原创的,有些是改编的。纵观中国戏曲史,自宋元至今日的八百年间,戏曲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剧目,但其中原创剧所占比重并不大,相反改编剧却占据了绝大多数。至于清以来的地方戏的改编剧更是比比皆是,而今日的舞台几乎被改编剧所统摄。改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及编剧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改编,就没有昔日舞台的繁荣;如果没有改编,今日的舞台将是一片萧条。本文拟就改编在中国戏曲编剧史上的地位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上页 1 2 3 ... 5 6 7 ... 11 12 1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