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沈璟曲学研究
作者:石艺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其曲学较为深刻地影響了当时和後世的戏曲刽作舆发展,前代学者封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为豐硕。但是,一方面由於《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内容寵雜,前人的研究祥略不一,封沈璟曲律论的總结有欠深入;另一方面由於《南词韻選》和《北词韻選》的稀见,封沈璟曲韻觀点的把握也有失偏颇。本文在全面考察沈璟曲学著作的基础上,将沈璟曲学總结为“文人化的埸上之曲”学。全文分三章详细阐述:第一章,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沈璟曲学思想的实質——文人化的埸上之曲。在具體论述上,以湯沈之争为切入点,在南曲文人化的进程中分析沈璟曲学的方法论(“合律依腔”论)和美学觀(“本色”论)。文人化将南曲早期“以腔传字”的演唱方式改变为随字聲流转、更婉转悠埸的“依字行腔”,并促使其文辭擺脱粗俚、走向典雅,從整體上提升了南曲的藝衍品位,但同时也破壞了曲调腔格的完整性,削弱了曲文的叙事性并使文辭超於典雅、走向案頭。为兴利揚弊,徒各自封曲體本質屬性的判断出发,湯顯祖和沈璟各有侧重,分别從文、律雨方面展开南曲文人化“否定之否定”:湯顯祖以其剧作的思想性和叙事性纠正明初传奇过度抒情、“时文氣”之弊,只是文醉仍超尚典雅;沈璟以其曲学方法论强调“合律依腔”以還原曲體的音樂性,使曲成为“埸上之曲”。湯沈之争殊途同歸,纠正了南曲文人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引发了明代曲学界封曲體本質屬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得出了“合之雙美”的理论成果。另外,沈璟曲学方法论“合律依腔”還有更深層的内蕴,它以南曲新聲的“律”融入古调的“腔”,保證了旋律无论是局部還是整體都悦耳动聽;另一方面,“本色”论的文辭美学觀强调通俗質拙,且更偏向於俗,與王骥德等曲家更偏向於雅的“本色”有著微妙的不同,而这些都根源於“埸上之曲”这一根本曲学觀念。第二章以《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封沈璟曲学的核心内容——曲律输。《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措》是一部兼有曲论性質的南曲谱。为適應南曲演唱方式的转变,沈措首先在體例上封前代曲措进行了革新,不但固定下每一隻曲调的字聲和句法,還用板眼将整體曲调腔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突顯了字聲、句法的旋律,第一次用曲谱的形式確立了“依字行腔”的定腔方式。然後,沈谱分别從宫调、曲调、聪套三方面對南曲格律进行了规范。针封“依字行腔”带来的重字不重腔的利弊,沈谱一方面固定曲调(包括隻曲和套曲)的字聲、句式,確保埸上演唱连於流麗婉转,另一方面,用宫调的调高调式、用古调的腔格弼補新聲腔格之失,同时從整體和细节上完善南曲曲调,使其付赭埸上演唱时调谐動聽。第三章以《南祠韻選》、《北词韻選》为主要研究对象,著重讨论沈璟於南曲用韻標潗、用韻方法的具體觀点。《南词韻選》、《北词韻選》是選本型的曲韻韻书,集中體现了沈璟关於南北曲用韻的觀点。关於南曲用韻標準,沈璟认为应该“以《中原音韻》为主”,以吴方言韻字为辅。遣檬,在统一用韻、適虑“新聱”的演唱方式并更好地将南曲传播出去的同时,也能保持南曲捂音的独特性,使其不至於在流布的过程中丧失了个性。网於用韻规则,沈璟主张“嚴而不认雜”,但作为曲论家兼刺作家,他也自知理论舆创作实际的差異,所以只以“弗韻弗選”的檩準揀擇韻選例曲,允许少量使用吴方言韻字借韻之曲造入韻選。在南曲“新聲”快速流布的时代,既要为其制定用韻规范以推动其发展,也要注意不能过於苛责,用理论将其束缚住。可以看到,沈璟立足场上演唱实际,对南曲曲部的要求既秉持了一定的原则,也有所通融,切实推动了南曲用韻朝著“埸上之曲”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也是沈氏曲韻觀得到普遍认可、影響深遠的主要原因。
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论元杂剧水浒戏的人物特征
作者:吴华峰1,周燕玲2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研究
作者:魏子怡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自宋元时期以来戏曲插图本进入大众视野,阅读戏曲插图这一活动便在我国传统社会扎根下来。晚明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逐渐被削弱,文人不再秉承“学而仕则优”的理念,逐渐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来。社会思想的解放带动了各种文学作品地位的变化,戏曲文学可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戏曲创作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文人参与到戏曲插图本出版的各个环节中,他们以独特的审美影响着戏曲插图风格,改变了以往“插图作为文本的衍生品”的局面,插图的独立性增强,越来越趋向于文人画风格,成为可供赏析的艺术作品。本文以文人参与插图绘制为线索,探究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背后的原因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以分析晚明前、晚明两个时期戏曲插图本概貌,晚明前戏曲插图本现存数量较少,插图所占面积小,主要作用是对戏曲文本进行诠释,风格质朴粗犷;晚明戏曲插图本现存数量较多,插图形式变多,主要分为图文共页型、单页满幅型、跨页型。插图所占面积变大,数量变多,为研究此时期的插图风格变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第二部分深入考察戏曲插图文人化的进程和表现形式,分析戏曲插图本刊刻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变化,文人参与到出版事业与戏曲插图绘制中、刻工的审美水平日渐提升是导致戏曲插图文人化的直接推动力量;戏曲插图文人化的样式体现在插图版式、插图内容与插图功能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挖掘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的原因,一方面文人因为科考失利、仕途上遭受打击便投身于听曲观戏这一活动中,他们创作戏曲来抒发自身情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戏曲。另一方面受众知识水平的提升、审美趋雅避俗趋向文人,更能接受文人化的戏曲插图,这也构成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能够延续下去原因之一。
明前期统治政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作者:赵晓红,石芳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发展总是与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明代戏曲发展也是如此。通过对明代前期的统治政策对明前期及其后戏曲发展影响的分析,找出明前期禁戏政策、科举制度、独尊程朱理学、纵容藩王沉迷声乐、禁官僚狎妓等一系列政策与明代前期戏曲创作的空白、藩王戏曲家的出现、戏曲文人化、娈童妆旦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戏曲的发展。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雅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作者:李明军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与前代相比,清代戏剧的文人化色彩更为突出。清初剧作家借戏剧抒写胸中块垒,戏剧成为文人抒写情志的重要媒介。尤侗于剧作中所抒写的情志的变化,在清初文人群体中具有典型意义。至清中叶,剧本的案头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短篇杂剧成为作家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书斋化的创作。清中叶的蒋士铨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以表彰节烈,扶植人伦,以戏剧实践儒家诗教。杨潮观创作的《吟风阁杂剧》以戏剧表达风雅之怀,将戏剧的雅化和案头化推向了极致。
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
作者:杜桂萍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徐渭《四声猿》杂剧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杂剧创作。清代杂剧以自喻性为标志的文人化特征、有意通过易装书写表达创作主旨的题材策略、注重真幻相生的关目设计以及自由开放的体制形态等,都与清人对徐渭的精神认可与创作接受息息相关。徐渭的人格风貌和艺术精神经由《四声猿》而遗传给后世那些块垒满胸的文人,既影响着他们的文体选择,也启发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四声猿》的艺术创造规范了杂剧创作的文人化走向,而清代杂剧的主动性接受则凸显了该剧作为艺术范本和武库的特殊魅力。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